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01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本色的文字
——读任文的乡村散文
文章字数:1369
  叶松铖
  阅读任文的文字,我会不由自主升腾起一种澎湃之情。我总以为那些灵性的文字,是从洛河的岸边长出来的,有洛河的味道:厚重、清纯、清爽!生长在洛河,这是任文的骄傲,也是任文的幸福;生长在洛河的任文,能写一手好文章,自然也就用不着让人诧异。但我还是禁不住诧异,我所诧异的不是文字,而是任文的情感,它能让我感到穿透在文字中的气息。任文的文字不是灯下冥思苦想出来的,那些文字也许就是乡村的泉水,早已储存在记忆中,只要微波轻漾,就会涓涓流淌……这个任文实际上很富有,他除了拥有一条洛河,还有被洛河千年浇灌的乡村……任文尽情地捡拾,尽情地挑选,尽情地赏玩乡村的馈赠,他把这些朴素的物事,放在记忆的星光下,默默地感受它们释放的温暖:“这是父亲用了几十年的木犁啊!……看到这张木犁,父亲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曙光,艳阳映照,田野麦香,燕舞莺歌,鹊唱蛙鸣。吆喝声、牛哞声连成一片,合奏着一曲曲田园乐章;田间地头,沟坡渠畔,洋溢着一阵阵泥土的芬芳……(《木犁》)”任文笔下的这些物事,都被赋予了质朴的颜色。他的文字就像随意撒下的一捧种子,任由它自由地生长,自由地吐芽、抽穗……这就是任文的风格,不雕琢、不粉饰,它保留了木质的纹路,保留了乡村正在消失的原始的况味,它也在悄然地,却也是无奈地保留着自己对乡村的坚守和依恋……
  任文的乡村散文,是任文对他心中的乡村最动情的勾画。也许是爱得深,情感的网就撒得很宽。任文总想用他的这张情意绵绵的网,将他眼里的这个乡村世界全部打捞。他写得用心而又忘我,他甚至不需要去刻意搜寻,那些久违的记忆,那些苦难的滋味,那些温馨的感觉,其实就像电影一样,投射在了他的脑海里,一幕又一幕……“村庄是我心灵净化的源泉,无论走向何处,村庄总给我以无限的思念。……站在我北山里的村庄,我才感觉到与泥土、青草同呼吸的畅快。(《村庄》)”这种原始的爱,已经植入到作者的灵魂中,它成了一种无法剥离的东西,它时时刻刻游走在作者的潜意识里,只要一声呼唤,记忆就会奔马……任文笔下的乡村,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华丽、明艳的色彩,也没有那种温润肌肤的细腻、柔和的质感,没有!这完全是一块土布,是自家的婆姨纺织的经纬,厚实且粗糙!但这块布,它是从坡上的树皮、山涧的苎麻榨取的,因此,它能让人体味到天地万物的存在,感觉到那纵横交织的经纬中所蕴藏的张力和韧性。
  《北山纪事》是对乡村岁月的记录,作者是在以一个乡村见证人的眼光和心境,娓娓讲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而这一切,又是那样的和乡村血脉相连,地气相接。这些文字,就像麦粒、谷穗一样,有土地的气息、太阳的气息。写到这里,不由得想到陈忠实在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尽管我已经不再扶犁执锄种庄稼,住在乡村祖居的屋院里,可以听到狗叫牛哞,出门便看到河川和原坡上麦田和包谷地的绿色,可以闻到弥漫在村巷和屋院四季不断变换着的各种野花野草和杂树的花香,也缺少不了东家西家那些熟悉不过的男人女人的家事和纠葛。我也只是在成为以写作为职业的角色而要进城的时候,才甚为强烈地意识到我和乡村业已铸就的情结难以割舍,便有索性回归祖居老屋的取向。(《接通地脉,只因乡村情感》)”老实说,这段话让我唏嘘不已,文字的背后,是巨大的情感波动。“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一个古稀老人对生于斯、养于斯的乡村的无限眷恋,而这种沧桑、悲悯的味道,在任文的笔下,也有某种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