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去泾渭看分明
王卫民
文章字数:1821
  去“泾渭湿地”的地方,终在人们因酷暑溽热,燥火烧心的己亥年七月成行,和一群作家诗人来到这里。那天一大早从州河岸出发,古商於之地,因有大山遮阴,涓涓州河调温,任何一个夏天都没有热到哪里去。一路歌唱一路笑,把车就泊在湿地停车的地方。刚一打开车门,凉爽的水草和泥土味扑面而至,这是湿地特有的气息。偌大的水面明镜一般,早晨的太阳并不火毒,轻抚着水面,就有氤氲水汽悠然在飘忽、升起,消失。水岸绿茵如毯,水艾蒿,毛芦苇,地衣草是我能叫出名的植物。挨着水畔儿的,水柳随着水波在摆动时,枝头挂着用枯草编搭的水浪鸟窝,吊儿郎当的样子别有情趣。小黄花开的有些漫不经心,水清水浊、浪高浪低似乎与它无关,反正有一泓秋水滋养。要是弓腰低头近看它们,深紫色的花蕊像是窃笑中的稚童豁牙。
  穿柳巷,过芦荡,在浓浓的树荫下行走,树上树下,柳梢、草丛中一声撵一声的蝉鸣,把这一日正午的整个世界给占了,像一台大合唱,所有的一切都成了大合唱的观众或者听众,就连万亩荷塘的荷花也很无奈,有的白着脸,有的红着脸,静静地在太阳下任蝉们去唱。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不知西子湖当时有没有蝉鸣,要是他能穿越时空来这里写湿地荷塘,在此刻,他就是捻断千根发,也写不出绝世佳句,因为,绕不开蝉鸣。
  烈日当空,正是大晒的时候,没有一丝儿风静静的万亩荷塘,与柳岸相接,那份青翠碧绿把一个烈焰焚烤的夏日,用另一种方式为世界添彩,给游人凉爽。亭亭玉立的荷花绽放盛开在阳光辉映里,是那么毅然和无畏。
  所见到的花中,只记得野百合、山丹丹、太阳花和荷花是不怕晒的几种花,其精神与顽强,对人的启迪不低于视觉上的分享。徜徉湖岸,漫步幽径,几多仰头看向远方,把心灵放飞。滔滔渭水,带着秦人的梦和期盼,百年千年流淌,只有在今天这个时代,才见到了彩虹。绕古城的三十六道峪三十六条河,涓涓入渭。耕耘在八百里沃野的秦人,不再追求“斗升”。从湿地景观桥向渭水深处远眺,暮色苍茫里有飞机穿过和高速列车的汽笛声。
  湿地,为古城提供了一个大氧吧,也为都市人留住了昨日关于渭水的记忆。“墨玉石”碑群,镂刻着岁月深处关于“八水绕长安”和“太白积雪六月天”的美景,也记录了三十六道峪和水的前世今生。特别是静卧在廊桥陈列展厅里的那些渭河古桥础石轴柱,一种远古的呼唤和对再见光日的惊叹。那个时候,这里肯定是鹤鸣猿啼,野性美的环境下,秦人与自然不屈的抗争。石轴柱工匠们的茅舍就在岸边,渔猎种田、用渭水浇灌。眼前石础上深深的凿痕,莫不是他们的指纹?岁月的印记?直到今天还在叙说一个民族的故事,包括有多少风调雨顺,蹉跎中的风云。是的,正因为如此,无言的石头看上去并不冰冷,而是可敬和温敦。
  泾渭分明的成语被用了多少次,真正体验和看到泾渭相汇之后的“分明”之处,不由感慨不已。站在河岸高高的土棱上,突然就有凉风吹过来,泾河这边是大片的玉米地,一排排笔直的杨树就在河边上,混浊成黄土色的泾河水,不慌不忙从远方而来,又不慌不忙流出自己的河口。它潺潺涓涓并不觉得流过荒原,走过村庄,浇五谷灌良田与哪一家水不同。泾渭交汇的地方只是渭水边多了个河汊。我这天见到的水势并不怎么汹涌澎湖、浪花滔天。倒是渭水流过的原野茫莽而荒远,没有航标的河道很宽阔,泛过洪水的滩涂罱泥拥着平缓的渭水,微波细浪,逶迤而来,迤逦而去。并不因为红黄色的泾河水汇入阻挡了脚步。
  泾水在河汊与渭水相遇的这一刻,真正体会那一句成语是多么的精确和经典。渭水亘古以来并不清澈,有暴雨泛洪,混浊度就高。平时了,就是青灰泛着浅白。泾水发源与经流地带不同,永远是红黄色或黄红色。
  两种不同颜色的水在河汊初相遇时,陌同路人,“泾渭分明”各走各的,一副双双若无其事的样,泾是泾,渭是渭,乍看像两条不同颜色的彩缎同时在漂。要不了多少距离,就像热恋中的一对儿谁也忍不住了,交融相拥,再往远处走一段了,就汇为一体,浩浩荡荡,河面上一片光亮,分不清谁是谁了。
  这里是一个成语的诞生地,也是不需要打造而带有地标性自然景观。
  河汊,没有因一群读书人地来到而被打扰,不论红男绿女怎样惊呼、激动,向河汊撇土坷垃,扔一截红丝带,泾渭依旧处子般的平静,淡漠,一路向东归大海。
  收获满满的采风活动在奇石馆门前合影留念之后结束。回商洛多日,心还在湿地,漫步河畔,曾经行船的丹江河,眼下快要成为小溪。又回想到脑际的“泾渭”,明明白白瞅着是州河的水草,却嗅到的是湿地荷花的馥郁。哦,人间仙境,梦中的天堂,心中永驻的泾渭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