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色河铺变迁记
本报记者 陈静
文章字数:1658



   色河铺社区位于山阳县色河铺镇中心处,社区内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85户550人,目前已脱贫176户526人,2020年计划脱贫9户24人,实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村庄要净
  近期,在色河铺社区,修厕改厕、清理卫生、拆除违建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正忙碌、有序地进行着。
  在集中整治人居环境期间,镇村干部挨家挨户通知,争取群众支持,组织群众参与,要求半个月内把自家屋里、院里的垃圾全都扔到路边,由村里统一处理。
  半个月后,仅色河铺社区就动用铲车、钩机、翻斗车、清扫车等多台设备,一次性将社区生产生活垃圾清理到位,还在农户庭院、社区道路两侧和移民小区修建围栏2000米,栽种各类苗木1000多棵、花卉800多株。集中整治活动结束后,为了长期保持环境卫生整洁,社区选用了两名年龄较大、有威望的贫困户组建卫生监督管理队,定期清扫街路,督促村民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以前,在社区内尤其是色河铺高速出入口沿线两旁和移民小区,经常看到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积雪乱堆的现象。现在的社区,处处干净整洁。
  在社区支书朱锋发起的社区微信群里,他和村干部随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树木倒了、街路脏了,村民都可以通过微信群及时向社区反映,社区干部尽快安排解决。
  群众要富
  色河铺镇驻色河铺社区第一书记任义森感慨地说:“记得刚进驻色河铺社区的时候,全村供水管网损坏严重,水质较差,特别是庙沟二组11户村民竟然没喝过自来水;村里没有项目带动,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我们工作队一致认为,要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谋划扶贫项目。”
  以前,色河铺社区群众的收入主要是依靠个体的黄姜种植和劳务输出,但近年黄姜在市场上售价较低,而且色河铺社区距离县城约15公里,个别组户交通不便,限制了村民增收。经过入户调查和讨论研究,任义森从改良品种、包装升级入手,带领贫困户走精品路线。他邀请县农业局工作人员到社区进行土壤养分分析,筛选、引进了适合色河铺社区土地种植的天麻产业。
  今年以来,在距离县城40公里的色河铺社区庙沟高一组实施的天麻基地项目,采用“短棒”浅栽、有性繁殖新技术,规模化栽培,科学化管理,天麻基地已流转土地50多亩,长期雇佣贫困户15人,带动周边贫困户25户,现已将天麻种植到位。该项目不仅有效带动农户和贫困户的收入,还将有力支撑和壮大村集体经济。
  脱贫攻坚以来,包村领导、第一书记、驻村队员、村干部组成的“四支队伍”通过帮助贫困户发展种植黄姜、天麻、连翘等,联系、组织相关科管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帮助农户采取联户经营的方式,参与发展,享受分红,将产业做成人人参与、人人分红的模式,让所有村民成为产业的受益人。
  居住要安
  色河铺社区的村民大部分居住分散、偏远,生存环境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社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51户199人,分散搬迁6户18人;全社区危房改造59户104人,水、电、道路等均已进村入户。
  色河铺社区甘沟垴组村民雷家锋,家里4口人,以前在沟里住,交通闭塞,生活不便,家庭收入主要靠夫妻二人常年在外地打工。他说:“我以前打工,一个月收入2600元,但是路太远了,来回一趟耽误时间,算下来一个月落不到1500元。搬迁到县城后,有了长期稳定的住处,现在一家窗帘店打工,比以前好多了。”
  色河铺社区庙沟三组的齐建兵,家里5口人,以前也是常年在外地打工,月收入不到1800元。他告诉我们:“自从到了县城有了新房,虽然也是靠打工挣钱,但是吃住比以前方便、节省,现在月收入4000元左右。”
  雷家锋和齐建兵均享受到了易地搬迁、教育扶贫、生态补偿、产业扶持、就业扶贫等政策,现在都已经搬迁至山阳县宏祥小区。宏祥小区是我市首批实施5000户移民搬迁安置点,也是山阳县乃至我市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项目之一,小区规模大、配套全、环境优,住在那里,孩子可以就近入园入学,家人就医看病也方便多了。
  色河铺社区只是我市众多贫困村(社区)之一。“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是一个村都不少,也是一个村民都不少。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开展,迎接他们的,有愈加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有持续的产业发展和不断增长的经济收入,更有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