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人间美与爱妙笔生花来
——漫谈徐祯霞的《月照长河》
文章字数:2035
  魏孝元
  望着摆放在案头的徐祯霞散文新著《月照长河》,我陷入了读完后的快慰、激动与深思之中。全书共五辑,计二十八篇散文,算不得鸿篇巨制,但大气厚重,清新雅致,内涵丰富,大体为山川物象,亲情乡情或历史抒怀。其写作风格既有古朴典雅,意境优美,思路开阔的一面,又有语言精粹凝练,构思精巧,情感浓烈,温婉细腻的一面。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开头往往不动声色,中间的发展变化恣肆汪洋,脍炙人口,结尾或铿锵有力发人深省或诗意盈盈,荡气回肠。
  纵阅该书,徐祯霞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文质兼美,善于观察和联想。在读徐祯霞的散文时,你会发现她情感细腻,善于捕捉生活和编织生活,把生活中的轮廓与细枝末节,一览无余地摄取和过滤,追溯和幻化,这一点在第一辑的“山水走笔”里尤为突出。开篇的《夜泊秦淮河》里,作者以设问开头,自杜牧的一首诗《泊秦淮》开篇,从历史人物典故中生发开来,展开了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抒历史幽情,写现代繁华,笔到意来,文采飞扬,特别是用大量的笔墨写秦淮河夜景和那些风华绝代的女子所经历的人情冷暖和世事艰辛,可谓神来之笔,那些句子用词既优美准确,又精妙独到。当写到时下的秦淮河的繁华盛景和游区人气时,作者又提到了“如今的秦淮河能有如此旺的人气,是得益于那些秦淮女子的”。全篇以极接地气的笔触,把河水的沿革、变迁,写得圆融滋润,既古老沧桑又现代文明,极具生活张力。接下来的《寻访上里》一文中,开门见山,即景即情,情景交融。作者在叙述中自然联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由一大堆进入视线的竹笋写起,兜出了两个卖笋人的故事,写出了古镇的庄重和朴素,旷达与幽远,尤其把踏入古镇的石条路、石桥、石板街、吊脚楼等,写得活活脱脱,淋漓尽致。进而移步换景,把古镇的人事物象、地貌特色、风味小吃等等用细腻的笔触,展示给读者,这些出神入化的描写都借助于作者丰富的联想和细致的观察描摹而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真切切,朗朗润润,不禁慨叹妙笔生花!
  其二,积淀深厚,善于思辨和演绎。从本部书所选的散文看,作家有一个较为雄厚的文学素养做保障,每一个篇章里都有人文的,地理的,历史的,心理的,社会学的知识的浸润与融合,博杂深邃,优雅洒脱,体现出了作者是张弛有度,驾驭自如的风骨与情怀。《问西湖》中,由艺术作品中的西湖到眼前的“登堂入室”后的感慨,那桥那塔,那寺那庙,在作者眼中有了物象,有了盛景,心中便有了曲折的故事,又跟G20峰会结合起来,有了时光的回响和幽远的思考,笔下便演绎出些许历史的浪花与现实的碰撞。
  作家笔下的人物生活,初看鸡零狗碎,东鳞西爪,细赏则独立成章,意趣盎然。《河水流过的村庄》里,由家乡地形地貌写起,由此生发出捕鱼故事,又由鱼的命运,想到人与自然该如何和谐相处?思辨出大自然弱肉强食的生态法则,有了大段的精彩议说,穿插了围绕河湾里白天及傍晚发生的故事,演绎出“河水的欢喜和悲伤都与村子里的人息息相关”,景中有人,人中有景,情景自然交融。在《儿子,我等你长大》一文里,由忘记给儿子过生日写起,引出了儿子成长的故事,生发出家庭教育的大话题及人生感悟。在给儿子补过生日中氤氲着浓浓的母子之情,以铺陈的手法将对儿子的殷殷期许渗透到字里行间中,让人明理,让人感动,让人回味无穷。
  其三,情感充沛,善于开拓与升华。不论何种体裁或题材,脱离了真情与实感,文章就缺了灵魂,缺了生命,缺了存在的根基,就会让读者感到寡淡乏味,毋庸置疑就会失去读者。徐祯霞的散文,有一个共同特点: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她善于抓住人物特点,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抒发真情实感;写物,物见其态,物见其状,活灵活现,各展其貌。在平和中见奇巧,在温婉中见深情。那恰到好处的比喻,恰如其分的夸张,形神兼备的比喻,俯拾皆是。《白描先生》中把先生的儒雅随和,亲善慈祥,博学达观等描写的声情并茂,跃然纸上。尤其是先生面对手术前的从容淡定一节的描写与议论,把作者的敬仰敬慕与手术室外老师们等候的气氛渲染的令人动容。接着利用回忆,在拉家常的叙述中升华了主题。通览各篇,插叙倒叙这些写作手法及排比、借代、象征、映衬、对比、递进等这些修辞手法在散文中被运用得十分精巧精妙。《失去故乡的人》,用大量的回忆,涉及了目下席卷全国的移民搬迁话题,把对故乡的眷恋,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写的壮怀激烈,荡气回肠!从小到大,故乡早已融入我的灵魂,融入我的血脉,融入我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没有了故乡,我成了一个流浪的人,一个漂泊的人,一个灵魂无依的人,我此生都与它息息相关,无法剥离”。没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是表达不了如此浓烈的情感的。还如在《问西湖》一文中,作者由秦腔《断桥》唱词写起,全篇浓墨重彩的解读历史典故,风云人物,写到了唐诗宋词里的西湖,一边拓展,一边升华,把西湖之古之美之大之盛写得有声有色,让读者对古老而年轻的西湖心生敬畏心生向往,无须多说作者身临其境后的钟情山水,访贤问古,钩沉探幽的家国情怀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