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书画路上追梦人
宋雨萌
文章字数:1322



  
  
  艺术人生
  美丽的棣花古镇,千里荷塘一望无垠,游人络绎不绝。这里便是张佩英的家乡,幼时带着画本流连河畔写生作画的情景,在她脑海仍然清晰如昨。
  张佩英自幼喜爱书画。课外活动时间,别人都出去玩耍,她却在画画;完成作业后,又揣着画本去河边画荷花、写生。“记得小学一年级时,美术老师在土坯垒的讲台上放了一个蓝边粗瓷老碗,让同学们画。老师拿着我画的画向大家展示,当时夸奖的话语我现在都没有忘记,那是激励我前行的动力。”张佩英说。
  她更喜爱秋天的残荷,亭亭净植,梗枝俯仰有度,有一种成熟的风骨,犹如胡杨之美,美在不屈。日积月累,父亲见她对画画实在痴迷,且画得传神生动,确实不错,就用微薄的薪水为她购买绘画材料,支持她作画。老师的鼓励、父母的支持,使她更加坚定了学习画画的信念。
  1995年,张佩英从商洛师专美术系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除了积极工作,常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基层条件艰苦,她利用课桌铺纸研墨,临摹《芥子园画谱》以及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的经典作品。
  她是学生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好老师。2007年,她去偏远的长岭小学(现已撤校)支教,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开学报到时,看到一些孩子穿的鞋脚趾头都露在外面,头发和指甲很长时间没有修剪过,她心中酸涩,暗下决心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上数学课《测量》时,孩子大多没有尺子等文具,而买这些东西必须去几十里外的县城。周末回家后,她为孩子们购置文具,返校后为他们洗头、理发、剪指甲。过年时,她买来红纸,为学生家长送去春联。“干一行,爱一行,教育是个良心活。尊重孩子们,针对个性弹性教学,及时与家长沟通,坦诚地与他们交心,才能真正做好教育这项工作。”张佩英说。她的工作室内摆放着一幅荷花图,名为《清香》,便是她为人为师的写照。
  学然后知不足,张佩英在绘画的道路上虽然日益精进,也愈来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她认为,自己的国画很多地方太过柔软,缺少棱角骨力,便拜专业老师为师,开始学习书法。“一幅绘画的作品如人一样,要有生命力,就需要骨骼和血肉,更要有灵魂。”张佩英说。
  2000年至2003年,她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的国画函授,后又在老师的指导下主攻隶书。隶书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张佩英一见倾心,开始以《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为主,反复临摹,体会其中意味,后来又自费前往咸阳、西安、兰州等地参加培训,临习《张迁碑》《石门颂》《石鼓文》《书谱》《圣教序》等大家作品。在咸阳学习时,她经常乘坐凌晨4点半的班车出发,上课时认真学习,课后反复临帖。
  参加培训时,她将老师授课的视频录下来,回家后反复揣摩,认真解读、体会、临帖、创作。然后,将自己满意的作品拿给老师点评,向身边懂书法的同道朋友求教,虚心接受他人指点。“临帖是书法爱好者一生的功课。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唯有踏踏实实地科学临习。”张佩英说。
  天道酬勤。近年来,张佩英的书法和国画多次入展、获奖,并于2018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荣誉没有让她沾沾自喜,反而让她更加珍惜一路走来家人的支持,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学书纵未成,毕竟人高雅。”她为人低调,拒绝应酬,为自己的书斋取名“静笃斋”,每日临帖创作,潜心学习,不骄不躁,愿用毕生精力追求自己的书画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