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他仅有初中文化,却用22年时间专心琢磨西红柿种植,从农民蝶变为高级农艺师,让年亩产值6000元的西红柿增长到2万元,100多名村民从中受益
村民潜心研究二十二载西红柿亩产值实现倍增
本报记者 谢非 王倩
文章字数:3705



  
  他是普通的农家汉子,但与普通的农人又不一样。村民称他“西红柿大王”,农业部门的人叫他“农业专家”,他却说自己就是“一根筋”,做事就想做到极致。他用“匠心”搞种植,用“良心”做买卖,用“诚心”帮群众,用新理念打造西红柿品牌。
  43岁的张平是洛南县城关街办尖角村人,有着22年种植西红柿的历史。从普通的农民变身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级农艺师,他实现了种菜是为了生存、吃饭,到把种菜当成潜心研究的工作转变。他靠种植西红柿这一项产业,今年实现产值400万元,让100多名村民受益。
  没搞清因果,越不科管,产量质量越上不去
  9月14日,秋意微寒,在洛南县三要镇北司村,连片的光伏太阳能板掩映下的是成排的大棚。大棚里,一行行藤蔓上结满了色泽红艳的西红柿。一旁空地上,有八九名村民正利索地挑拣着西红柿。
  “今天发30吨,走4车,辛苦大家手下麻利些,争取早点发车。”话音未落,手机又响起来。“河南周口明早来拉货,10吨。”从清晨开始,张平的两个手机不停地接到来自外市甚至是外省的订货电话。10点不到,张平的两部手机提示电量不足。一旁的村民感叹:“咱这洋柿子咋就这么火爆,天天摘都不够卖。”
  1998年,当木工的张平第一次听说大棚蔬菜这件新鲜事。“当时,政府提倡搞‘菜篮子工程’,鼓励大伙建大棚,在里面种菜。建大棚的钱还给报销。”张平说,反正做木工也赚不到几个钱,当年就索性借钱建了一个温室大棚,面积不到一亩地。
  大棚建好了,种啥呀?辣椒单位面积产量低,黄瓜不易保存……“西红柿产量大,好储存,也是人们常吃的菜。”张平深思熟虑后,决定种植西红柿。自此,张平一边做木工,一边照料大棚。
  没种过大棚菜,不懂种植方法,也就随意经管。一年下来,除过人工、肥料等费用,种植大棚菜的净利润不过五六千元。
  “没有想的那么好干和挣钱,随后几年也没用心。”张平说,坚持了四五年后,还是没有起色,他就出门到天津一家具厂打工去了,把大棚留给妻子经管。
  “那时,没有搞清因果关系,越不科管,产量和质量越上不去,当然挣不到钱。”张平回忆起当初的作法,觉得是没找对路子,没用够心思。
  在天津家具厂,张平干的是技术员工作,每天高强度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时间一长身体有点吃不消,到手的工资也不多。那时,张平就常常怀念起在家种地干活的日子。
  “种地虽然苦点累点,但是给自己干,人觉得有劲头。”3个月后,张平卷铺盖回家,继续侍弄西红柿。
  种大棚菜需要科学管理,盲目胡来行不通
  从天津回到家没多久,一天,同村的一个人用三轮车拉了一车砖经过张平家门口时,车轮陷进了泥坑里。张平看到后便上前帮忙推车。在车推出泥坑的一瞬间,三轮车往前的冲劲撞倒了旁边的电线杆,而电线杆刚好砸到张平,导致他左侧肋骨和右腿粉碎性骨折。
  受伤的近两年时间,张平只能躺着养伤。而他的妻子一个人既要打理大棚,又要照顾他和幼小的孩子。
  闲来无事,张平每天通过看电视打发时光,他发现中央电视台七套每天都在讲农业,很多都是农村的事例,有一些人通过养殖种植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于是他每天定时收看节目,想从中寻找致富的路子。电视节目结束了,他还有大部分时间无事做。这时,他萌生了学习的念头。
  “小时候没好好念书,也没有技能,只能种地。出意外后,啥活都干不成了,那就学些东西吧。”张平让妻子去县城买来各种与种植养殖有关的书籍,静心在家学习。
  对于初中没毕业的张平来说,阅读技术类书籍还是有难度,但他不气馁,让妻子又买了一本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看不懂的书就再看一遍,甚至是三遍、四遍……两年时间里,他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书在墙角越摞越高,他的农业知识也逐渐丰盈。
  张平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妻子管理大棚,年终一算收入,竟然有一万多元,这让张平十分惊喜,也让他明白了前几年种植西红柿没起色的原因。
  “以前菜种到地里就不管了,靠天决定长势,现在我知道了种大棚菜需要科学管理,盲目胡来是行不通的。”有了知识储备,张平对种菜也有了新的认识。
  打时间差,改变品种,西红柿供不应求
  或许是因为休息时间长了,张平刚能拄着双拐下地,就匆匆张罗着大棚菜的事。没有本钱就承包。2007年,他租了村里其他人的两个大棚,栽植了7000株西红柿,当年收益还不错,他便大着胆子扩大规模。
  想要大规模种植,得先建棚,但那时,张平手里流转资金有限。后来,他发现每个镇都有烤烟育苗基地,而每年烤烟育苗会在5月结束,之后大棚会被闲置。他想借这个时间差缓解建棚的资金紧张。2009年,张平和柏峪寺镇的烤烟育苗基地谈拢了租赁合同,通过他人从银行贷到了1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一次租用了13个烤烟棚。
  由于租棚的时间限制,张平因势改变了西红柿品种,他将早春品种改成越夏品种。“经过前几年种植发现,早春西红柿上市时,正是市场饱和的档口,卖不上好价钱。”张平说,越夏大西红柿在每年8月中旬进入市场时,全国范围内的西红柿主产区基本停产,此时利用这个空档期,可以填补市场空白,自然能卖上好价钱。
  张平挑选好合适品种,开始种植越夏西红柿。每年5月份育苗,8月份上市,10月底结束,这样既节省了建大棚的费用,也让烤烟大棚起到循环种植的作用。由于多年经验积累和大量知识储备,张平种植的越夏西红柿过渡得很顺利,第一年的尝试获得成功,他用一万元的本金赚到了10万元。
  10倍的利润,给张平壮了胆,坚定了大规模种植的信心。他随即联系各乡镇的烤烟基地,提出承包大棚。到2013年,他承包了全县16个烤烟育苗基地中的13个基地,种植西红柿大棚500个。在盛产期,这些大棚日产西红柿100多吨,上门收购的客商络绎不绝。
  由于张平的西红柿品相好、口感佳,备受客商青睐,每年从西红柿采摘开始,基本上就不愁卖。不管生意多火爆,张平一直秉持着不欺瞒、不掺杂下等品质、不哄抬价格的理念,用诚心和良心赢得市场认可。
  “市场上只要听说是张平家的西红柿,都是抢着批发呢!张平的名字是响亮的招牌。”河南的一位客商说。
  让种植更加现代化、精细化,种出精品
  “要想西红柿受市场认可,品质好是关键。”张平说,那几年,他最看重的就是咋样提高西红柿的品质,种出精品。他一边雇人照料大棚,一边学习最新的科管方法,经常外出考察学习。
  有一年,西红柿患了霜霉病,让张平头疼不已,在尝试了各种方法后,还是不见效果,他赶忙到外地请教技术员。在技术员操作过程中,张平就在一旁认真学习,默默记下流程和要点。后来,张平掌握了一项新技能——高温焖棚。
  “这是利用升高棚内温度的办法杀灭病菌害虫,如果操作不当,会让农作物全军覆没。种植大棚菜,最重要的是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把技术学到手,以后遇到问题,就不怕了。”张平说。
  在种植过程中,张平不断摸索,他把之前积累的知识全部投入西红柿种植。随着研究越来越深,他的种植技术越来越精湛。他在大棚里安装了滴灌系统,实施水肥一体化,让种植更加现代化、精细化。
  为了彻底弄清西红柿生长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张平坚持看书自学,上网看视频和课件,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职业农民培训,逐渐从一个普通农民蝶变为高级农艺师。2019年,他参加陕西省农业厅举行的设施蔬菜技能比武获得一等奖,成了全县有名的种植专家。
  “我是学植保专业的,但遇到难题,还要向张平请教,他是我们行业学习的榜样。”洛南县农民培训中心工作人员何军锋说。
  让生产化整为零,让销售化零为整
  2017年,由于诸多原因,烤烟育苗基地和张平中断了租赁合同。
  2018年,全县建设了多个集中连片的光伏基地,这引起了张平的注意。高高的钢架之下,还有大片的空地闲置,为何不“农光”结合?既利用了土地,还可借光伏板子遮阳的优势,培育大棚西红柿。理清了思路,张平很快与三要、灵口、景村、石门4镇的光伏基地谈好合作关系,决心承包580亩地建棚种植蔬菜。
  2019年,张平在三要镇北司村的光伏板下尝试种植大棚西红柿取得了成功。今年初,他成立了洛南县宇航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西红柿240亩,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光伏基地大棚西红柿长势喜人,产量可观,品质上乘,是市场上争相抢购的“尖货”。
  随着张平种植蔬菜规模的扩大,他意识到单凭一个人干事太艰难,他便创新种植模式。张平投入土地和技术,其他人投资建设大棚,共同发展大棚西红柿。张平称这种模式“将生产化整为零,将销售化零为整”,平时各基地自主管理,订单来后,他再将各个基地的西红柿汇集起来集中销售,满足大订单的需求,实现了共赢的局面。
  “我自己的精力毕竟有限,这样一来将效益最大化了,也带动群众受益了。”张平说,目前共有9处种植基地,其中5个已经分包给他人,他每年只从分包基地获取分红。
  “这种模式带动28人创业致富,每年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真正地实现了农业利民。”何军锋说,张平去年主动报名参加了考核和培训后,被县上聘为农技员,在全县范围内,只要一个电话打来,张平就会赶去解决问题。
  “做了这么多年,去帮别人,也是检验自己技术的机会。”张平说,“把技术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农业中来,让他们用现代化技术把日子过得红火起来。”
  现在的张平,依然在为种出精品西红柿而不停地琢磨和奔波。他说,下一步计划是打造西红柿品牌,跟进时代步伐,革新销售方式,力争做到“西红柿界”金字塔的顶端。
  张平指着自己的轿车说:“这辆车买了才两年,已经载着我跑了15万多公里。我就像这车,要一直走到底。这菜不但要种,还得种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