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01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刻钢版
金功文
文章字数:2088
  刻钢板(也称刻蜡版)是一种誊印术,就是将蜡纸铺在钢板上,用铁笔在蜡纸上写字、作图、画表格等。据说,这项誊印术为爱迪生发明,清代从日本传入我国。
  刻钢板现已淡出历史,校园里再难一见,可这种简易的印刷术,曾是我们这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刻钢板的一套工具有钢板、铁笔、蜡纸和油印机。钢板窄长、矩形、灰色,表面油光光的,有细腻精美的纹理。分正反面,一面直纹、一面斜纹,用途各异。刻仿宋体用直纹一面,横竖刻得端直,刻出来的方块字规范漂亮;要是刻楷体、魏碑、行书等字体和手写体、美术字,或者插幅图、饰个边、打表格等,得用斜纹一面。
  铁笔由钢质芯头和木质笔管构造,空芯笔管里,装着几枚备用的笔尖,更换方便。
  蜡纸油光透明,8K纸大小,分通用格、田字格、横书格等,一般用通用格、田字格刻文字材料。
  油印机有箱式油印机和滚筒式油印机两种。箱式油印机的主要部件是一张钢丝网,另有一个滚筒装在箱子里。箱子打开,箱底一头固定着钢丝网,纸张夹在箱底平面上,紧挨怀里这一头,与钢丝网对齐。右边的方格作油墨盒子,印刷时,把刻好的蜡纸固定在钢丝网背面,一手握着滚筒把儿,一手拿刷子在滚筒上刷油墨,然后,把抹着油墨的滚筒在方格盒里滚几遍,使滚筒表面的油墨均匀,再握紧滚筒,从钢丝网正面一端,力道均匀、端端正正地推向另一端,蜡纸上的字,就清晰地印在了纸面上。滚一遍,掀一页,再滚再掀,重重复复印够张数。
  滚筒式油印机先进多了,钢丝网换成了滚筒,固定在机子上,由机器来滚。油印时,把刻好的蜡纸依附在滚筒上,刚好一圈儿。加注油墨后,开始握着把儿摇,摇一圈,印一页,出一张,机子记页数,省时又省力。滚筒式油印机出现后,学校专门设立了油印室,学校文件及资料由油印室负责完成。教师印制资料,依然用的是箱式油印机。一所几千人的大学校,啥材料都交给油印室印,会把油印室的老头儿累死。
  我还没有过足上课瘾,学校领导见我踏实,就把我安排到办公室打杂。一所完中,六个年级,两三千师生,除总务主任有会计、出纳、保管协助外,校长、书记、教导主任、政治处主任、团委书记都是光杆司令,偌大的校园,只有我一个干事。学校的一切材料和教导处的计划、课表、考试安排等,从起草文稿,到刻写、油印、装订,最后分发给每个部门、每个教师,皆由我一人完成,那时的我,像个机器人。
  刻钢板是个细活儿。将蜡纸铺在钢板上,握紧铁笔,一笔一画刻起来,不得潦草。人要心静如水,急不得,躁不得,急躁易出错。笔力轻重刚好,轻不得,重不得。刻轻了,字印不出来;刻重了,漏墨,印出来的是墨疙瘩;刻得重一下、轻一下的,印出来的版面像个“花脸猫”,重的地方太黑,轻的地方模糊,看着不美观,费眼神。
  刻钢板是个技术活,时间长了,便学会了一些技巧,能在蜡纸上修改错误了。刻错的地方,用铁笔的另一头——那个光润的圆头,轻轻地擦一擦、抹一抹,把错字抹平抹掉,把旁边的蜡填回原处。抹好后,点支香烟,叼在嘴上,深深吸几口,吐几个烟圈儿,轻松片刻。烟头烧红了,从嘴上取下来,吹去烟灰,靠近刻错的蜡纸,绕一绕、烤一烤,使蜡融化、漫漶,淹没错处,嘬嘴吹干。然后,灭烟,坐端,握笔,一笔一画继续刻、继续画。
  要是刻个洞儿,就得大补——用小刀把破处抠掉,剪一块稍大一点的空白蜡纸遮住那个洞儿,再用蜡烛轻轻涂抹,又用笔杆反复擀、反复压,使那块补丁与蜡纸黏合,再用红红的烟头儿,一点一点烤那接缝处,待融化的蜡汁密封住接缝,用嘴吹干,将正确字或图刻上去就行了。
  刻大一点的美术字,得先把字用铁笔轻轻描在蜡纸上,然后,铺在钢板斜纹一面,用透明三角尺逼着,把描画的字重刻一遍,再用比较钝的笔尖儿,一点儿一点儿抹掉字空间的蜡,留出透明的字形。刻好后,双手把蜡纸提起来,对着光耀耀,看有没有修改的地方。完美无缺了,开始油印,印出来漂亮得很,人见人夸。
  那时学校没有红色文件头,我便按文件规格,用钢板刻出来,用红色油墨印出来,印出来的文头儿,并不比印刷厂印的逊色。
  小插图、小标识,也是这样刻出来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一阵文学热,全国各地的文学社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我和几位同事跟风,创办了一份《野山》油印小报,我负责设计版面、刻文稿、画插图。印出来的小报,像模像样的,青涩而美观,看了都说好。小报上的很多文章,投寄出去,还被国家、地方的几种报刊发表了,有两篇上了《散文选刊》。回想起来,心里乐滋滋的。
  刻钢板是个累活儿。刻的时间长了,眼涩,手疼,背酸,心累,身乏。《活板》上说:“未为简易。”真是这样。
  刻钢板磨炼人,磨炼人的耐心,磨炼人的意志,磨炼人的性子。心躁气烦的人刻上几年钢板,火烧眉毛也不急了。更重要的是,吃苦精神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增强了,干啥事都要追求完美。
  以前,学校财务管理严格,去总务处领新钢板,要在登记簿上记数字、签姓名、写上年月日。用过的旧钢板,又要一块块上交给总务处,把号消掉。惋惜的是,我刻了上十年钢板,却没留下一块儿作纪念,唯有右手中指上的一坨又圆又硬的茧,封存着刻钢板的故事。天一旦冷热转换起来,这坨茧就痛痛快快地把那些故事翻出来,让我一遍遍地回忆。这时候,我哑然失笑,痛并快乐着原来是这么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