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野山新貌
文章字数:983
  毛王记
  地处南北分界线的小城镇安因著名作家贾平凹小说《鸡窝洼的人家》改编的电影《野山》而被全国知晓。《野山》在镇安米粮取景拍摄,反映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现状,也展现了镇安那时候贫穷落后的面貌。
  包产到户后,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地势偏僻、环境闭塞的米粮也没有太大的起色,全区只有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汽车是个很稀有的东西,道路还时常有塌方的危险,下暴雨、下大雪就走不了了。想要进城只能靠两条腿,背上干粮,天没亮就上路,天黑才能走到县城。父亲最早在县委当通信员,后来去当兵,回来后被分配到米粮区广播站上班,他接到通知去报到就是沿着小路走到单位的。米粮区六个乡唯一的通信工具就是广播,架线就是父亲的工作,一顶草帽,一件的确良上衣,一条宽腿裤,一双黄胶鞋,父亲用脚丈量了米粮区的沟沟岔岔。好在那时候大多数人没有太多的事需要进城去办理,就在这个闭塞的地方,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79年冬天,我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很幸运地见证了这个地方的变化。
  我出生的第二年,我们这个地方才通上电,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我一堂弟名字里加上了一个“亮”字,他人生的起点也成了我们村告别煤油灯的历史节点。童年的记忆中,学习不是重点,更多的是劳动,修水利、修地挣工分,还有就是每天雷打不动的酸菜糊汤。时代的步伐大步流星,野山的春天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开出了新花。经过几年的发展,往日的景象有所改变,但真正惊天动地的变化是在近几年。
  脱贫攻坚的开展,野山的土地上一排一排楼房拔地而起,修路、修桥,拆危搬迁,发展产业。让低收入家庭告别危房、石板房,住进了干净、漂亮的小楼。河东的老粮站已看不到原来的土楼了,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安居楼、幼儿园。唯一不变的是那股甘泉,日夜不停,更加欢快地流淌着。原来的那条石板街道如今变成了规划有序的水泥街道,菜市场、商场、超市,一应俱全。夜晚的街道灯火辉煌,音乐声充满了每个角落,星星点点的灯光串成了一串串五彩珍珠,远远望去,小镇的街道成了天上街市。沿着新修的环城路向下看,将军坪也换了新颜,一栋接着一栋的七层小楼静如处子,夕阳的余晖下,广场上的老人翩翩起舞。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昔日的野山。
  远处山林里鸟儿的鸣叫依旧悠扬,山还是那么郁郁葱葱、绵延起伏,河里的水依旧碧绿清亮,可眼前的世界早就变了模样。看来,野山这个名字,也该被扔进时代的垃圾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