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室雅养心
余显斌
文章字数:3136

  住房是一件大事,无论是一座楼还是一间小屋,既要能住人,也要能涵养一颗高尚的心。
  刘禹锡曾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房子虽然简陋,但不妨碍德行的修养、人格的熏陶。
  孟浩然在《过故人庄》里,描摹出一片让人羡慕的山村生活,一处让人向往的山水田园,至今读来,如在眼前,这是因为他的心里干净、淡然,下笔才能如此。
  房子可小,心不可小。房子可简陋,心不可简陋。
  一
  干栏式建构的出现,应该说是中国住房的一个新起点、新标志。从此,房屋才慢慢从实用走向美观,走向诗情画意。
  干栏式建筑,出现在良渚文化中。
  良渚文化出现在5000多年前,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文化遗址为代表,这儿发现了石斧、陶器,还有丝绸、玉器、稻谷……同时,也出现了干栏式建筑。所谓的干栏式建筑,就是将一根木棍的一头凿洞,然后将另一根的一端插进去,如此反复。
  良渚人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在井边用干栏一围,制成井栏了。这样,井水就洁净,就卫生,就一尘不染。
  良渚人用干栏建筑,建造起两层的房子。于是,遥远的岁月里,在花光水色间,在蝉鸣蛙鸣中,就有人站在楼上,遥望着白水长天,鸥鹭点点;看着一叶独木舟在水面如羽毛一样漂过,一直漂向远处的云雾里面。远处,有山歌隐隐,有荷叶田田、荷花朵朵。
  古人建造一处房屋,总是在美化着一处环境,于是就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有了“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远”的画面,有了“竹外桃花三两枝”的诗意。
  这是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更是人和自然握手言欢的体现。
  今天,很多建筑、很多房子都是在挖山铲石中形成的,在砍树毁林中建造的,这是对自然的戕害,对自然的损毁。也因此,暴雨频发,洪水泥石流反复出现,这是自然的警告,也是自然的回击。
  回望来路,方能行远。回看古人的建筑、古人的住房,也是一种不忘文化来路的表现。
  二
  干栏式建筑的出现,细想起来,比丝绸的发明、陶瓷的制造还要重要,应该值得我们重视,值得我们回顾。因为干栏式建筑的出现,标志着榫卯结构的出现。榫卯结构的出现,让中国建筑走向木制化。木头随处都有,运输方便,改形容易,便于雕刻。从此,房屋建构进一步完善,高高的屋脊掩映在绿色里;车船制造成为可能,马车在荒原古道上奔驰着,“轴轳千里,旌旗蔽日”的画面,也出现在诗词里;寺庙楼台、亭阁走廊成为风景里的点缀,琵琶二胡,乐声悠扬,在小巷的月下传来。住房里面,更是有了桌凳,有了屏风衣柜,有了各种木质用具。诗歌里,就有了“独倚望江楼”的遥望,有了“长亭更短亭”的归程,有了“江南四百八十寺”的歌吟……
  这样,中国山水中,亭台点缀,楼阁林立,鹳雀楼、滕王阁、黄鹤楼……一个个风景点出现在我们的竖行文字里,也出现在我们的梦中。
  有了美的住处,还有对美的环境的营造。
  为了让住处更美丽,更具有诗意,中国人很早就有了清明植树的习俗,尤其是植柳。清明雨轻轻落下,一个个古人扛着成捆的柳条走向河边,走向水旁,插上一棵柳,也插上一片春天。来年春风拂荡的时候,就有了柳色吐芽,就有了柳丝飞扬,就有了“昔年种柳,依依汉南”的长吟,就有了左公柳一路绵延、绿遍西域的美谈。
  当然,大家更喜欢在住处栽树,栽上杏树、桃树、梨树等,到了花开时节,一片霞光,罩着人家,罩着房屋;一片花香,就缭绕在人的鼻尖和心上。花雨飘飞的季节,空气里、雨丝里都带着一种草木清香。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心也如一朵花儿开放着,散发着馨香,散发着纯净之气。
  好环境,不是自然生成的。
  美也不在远方,就在我们的指尖上,我们的心里。多流一滴汗,多创造一份美,既美了别人的眼睛,也美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
  三
  中国的住房,在榫卯结构出现后不久,版筑也随之出现了。版筑就是后来所说的夯土成墙。孟子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商朝武丁时期的名臣,政治军事两方面均有很大的建树。
  那时,版筑已成为一种工作。
  这说明,此时夯土筑墙早已出现。夯筑出现,也就出现了粉墙黛瓦,出现了长长的小巷,出现了平平仄仄的石板路。这样的建筑,和高楼形成了一种对比,一种映衬:高楼大厦、朱门玉阶成为豪门大户的住宅,这儿丝竹管弦,无日无之;粉墙庭院、瓦屋纸窗就成为一般人家的住处。我们的祖先虽身在垄亩,躬耕原野,但从没有忘记过美,没有忘记过艺术。他们用泥土筑墙,用结实厚重的小青瓦覆盖在房顶上,细密有致,用石灰和浆泥墙,一片光洁。这样的房子,不是一进,是几进,于是就形成了天井。
  他们在天井里养花,栽竹。
  农忙的日子,他们锄豆南山,挥汗如雨;下雨的日子,就坐在天井一边的房檐下看书或者聊天,谈着桑麻之事。
  这样的房子,一座挨着一座,就出现了高低起伏的粉墙,就出现了小巷,就出现了古镇。古镇上就有了戏楼,有了高阁,有了亭台,有了说书的声音,有了笛音在月夜里缭绕不散。一夜细雨之后,第二天的小巷深处就有卖杏花的声音,一声声地响起,传入人家住户的窗内。
  人的心里有诗意,处处都有美。
  这种美,不只是古人能创造,我们今天也能创造。
  四
  古人在注重居住的实用性时,也注意住处的艺术美。窗户是实用的,他们偏要在窗棂上雕刻牡丹或者别的花卉,不为别的,为的就是美,就是养眼,也养心。他们制造桌椅,是为了用的,可是桌椅边沿却雕刻着花纹,也是为了养眼养心;至于斗拱,至于飞檐翘角的亭子和高塔,无不如此。
  这是什么?是匠心。凡是将美、将诗意带入生活中,带入实用中的,都有着一颗匠心。
  他们的匠心,也表现在房子的布置中。
  房子不需大,能容一颗心就足够了;房子不求富丽堂皇,能装下几架书就可以了;房子不必过于讲究,只要洁净就可以了。
  宋朝诗人王禹偁被贬黄州后,无处可去,就建造起一座竹楼,便宜,小巧,美观,人住在里面,雨天听雨滴落下,叮叮咚咚,犹如琴音;冬天听雪花落下,飒飒有声,如蚕食桑叶。月色白净的夜晚,一个人或弹琴,或吟诗,琴音和诗声都带着一种清亮的音韵,在屋内缭绕不散,回环往复。
  明朝著名文人归有光无处容身,置身于方丈大小的一间轩子里,轩外植几棵桂树,引一片花香;留几竿竹子,养几声鸟鸣;用一面粉墙,映一片月光;开一面大窗,对一片山色。自己坐在房内,每天读书、写字,倾听万籁之音。最终,走进轩子的是一个书生,而走出轩子时,则成为一个名满天下的散文大师。
  房子虽小,人可胸怀天下。
  人在屋内,心可游于八极。
  有时,简陋的环境反而善于养心养志。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组合一起,就是人生的整个追求,物质追求少了,相应的精神追求就会多起来,反之亦然。因此,古人认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虽然逼仄,却一点儿也不简陋,因为里面的人能心怀天下。
  五
  房小,但是不能肮脏,不能凌乱,不能庸俗。容身小屋,洁净如纸,房内可以养一盆兰草或者一盆菊花,可以放一架书。
  墙壁上,不需贴花花绿绿的图画,有一幅励志条幅即可。
  古人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讲一个家庭主人早起应做的事情。而一间房子的主人,也应该是这样的:晨曦微露,照亮窗户,马上起来叠被铺床,整理书桌,将一天要完成的工作,工整地写在纸条上,挂在桌子前面,完成一项,用笔画掉一行。晚上抬头一看,一天的任务已经完成,内心的那种饱满、那种幸福,简直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此时,窗外芭蕉沁绿,月色莹莹,虫鸣如露,点点滴滴,都洒落在房内,也洒落在人的心上,心里也一片晶莹,一片水润,恍如照入了一片月光。
  这是宋人欧阳修的读书法和修身法。
  当然,早晨起来,还得扫净房子,擦拭桌椅,泡上一杯茶,然后一边喝着,一边读着唐诗或者宋词,齿颊上流淌的不仅是茶香,还有诗词的清香。
  人忙,事不必忙,做起来要有条不紊,如闲庭信步,陌上看花。人忙,房不能脏,得一尘不染,洁净无痕。
  住处要静,也要净,好环境能涵养一颗洁净的心。
  住在房内的人,既要眼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从日常小事做起,从洒扫一屋做起,这样,以后走出书房的时候,方能做出一番净化世道人心的事业。
  古人如此,我们难道就不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