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家对面熊耳山
王艳荣
文章字数:1334
  提起熊耳山,大家想到的大都是“熊耳晚霞映商州”的绚丽和壮美。但作为金陵寺人,住在熊耳山对面的边山,我对熊耳山的认知,不只是停留在燃烧的夕阳里。
  从市区金凤路乘三路车到铁沟口下车,沿着铁沟村一直往里走,七弯八拐之后,就到了一个叫庙岭子的隘口。这里是岔路口,向右走,沿着历史悠久的拉煤公路,最高处就是熊耳山;向左走,新修的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尽头就是边山了。
  我的家乡边山村就静躺在熊耳山对面的山峦里。在我的记忆里,只要一出门,一抬眼,就能看到熊耳山的全貌。清晨,红彤彤的太阳是爬过熊耳山升起来的,它灿烂的光芒是先照到边山。晚上,笑眯眯的月亮也是从熊耳山顶慢慢地走到家乡上空的。母亲告诉我,熊耳山下那簇起一团团绿树的地方,就是一个又一个村庄;那升起的缕缕炊烟,就是庄稼人的一天又一天。从这个角度来说,熊耳山于我,就是家乡的一部分,也是我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熊耳山因为有边山而不显得突兀和孤单,而边山也因为熊耳山而不显得陡峭和寂寥。
  熊耳山原来产煤,烧制陶器。记得原来家里大到装粮食的八斗瓮,小到盛辣子的调料碗碗,都是从对面的窑上买来的。熊耳山下东窑村的四姨父曾是烧制陶器的老把式。
  因为有“黑”“黄”两大产业,所以熊耳山的发展要早边山很多年。
  熊耳山的盘山公路在我能记事时就有,我人生中见到的第一辆车就是熊耳山煤矿的拉煤车。蓝色的东风卡车哼哧哼哧地颠簸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仿佛夏天雨后门前小路上那只我怎么也赶不走的蜗牛似的。听老人说,熊耳山人要进城是可以扒拉煤车的,就站在满满一车煤的顶上,虽然到城里后已经无法辨认煤堆里的人,但我们小孩儿还是挺羡慕甚至是向往这种出门方式的。毕竟,那是坐车呀,比我们步行要舒服多了。
  熊耳山曾经缺水,据说是因为挖煤把水挖漏了。传说熊耳山的女子若是嫁到别的地方是要尿三年黑水的。但是外村的女子还是很乐意嫁到熊耳山的。因为熊耳山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因为得天独厚的资源,通电也是较早的。所以,在边山通电之前,我们是非常艳羡熊耳山的。当妈妈们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的时候,当我们在烛光下写作业的时候,熊耳山的点点灯光总是绕不开的话题,于是“渴望通电”也成了边山人的念想。
  边山呢,虽然不通车也不通电,但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想当年,凡是有一把力气的人家,哪一家房前屋后不是果树成林,地里庄稼井井有条?因之,自产果蔬自然丰盈些。桃子熟了,担上一担子,下一面坡,上一道梁,到煤矿上卖去。莲花白、胡萝卜丰收了,背上一背篓,到熊耳山走乡串户去。回来了,捎回来一担炭,或背个腌菜瓮……
  熊耳山和边山,就是这样的相互滋养着,谁也离不开谁。
  而今,曾经喧嚣一时的煤矿和陶坊已随着时代远去,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熊耳山容颜鲜亮,愈显活力。当然,边山也早已通电通路,家家青瓦白墙,绿树成荫。可是呀,村里常住的人却越来越少,有的在城里买了房,有的在镇上安置小区安了家。熊耳山和边山都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杏子飘香的时候,我又一次回到了老家边山,一切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听不见鸡鸣犬吠,看不到阡陌交通,更没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站在空荡荡的场院里凝望东方,一朵白云悠悠舞过,稳稳地停在熊耳山巅。我张开双手,想抓住一米阳光,可指缝太宽,时光太瘦,熊耳山还是熊耳山,却不是我记忆中的熊耳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