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1年08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金米村:木耳产业为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
记者 谢非 王倩
文章字数:1511
  
  “自从去年我们金米村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来,村里环境变得更美了,更宜居了,大伙有了新的打工路子,返乡种木耳的人也越来越多了。”8月13日,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说。
  8月的金米村,村口荷塘的白莲竞相绽放,池塘远处,有爷孙俩正在抛竿垂钓。此时的大棚里,木耳早已采摘完毕,工人们忙着取下春季的旧菌棒堆放在大棚外,两辆铲车将这些废菌棒装上卡车。“再过一周左右,新的菌棒就要挂起来了。”技术员咸年凤说。
  2020年年底,金米村开始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计划将小岭镇金米、曹坪镇马房湾、窑镇社区和下梁镇四新、胜利村联合起来,以金米村为龙头,建设木耳U型产业带。
  今年,产业园计划新建木耳吊袋大棚45440平方米,改造大棚230栋,盖起了5000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车间,新增两条木耳加工生产线,年可加工木耳农产品2500吨。另外,新建千万袋菌包生产线两条,生产菌包可达4000万袋,提升木耳大数据中心,新建木耳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立木耳农产品可追溯体系。
  “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金米村将会是另一番景象。”李正森说,“通过这些项目,提升了地域空间利用率,优化木耳种植、销售、加工、运输、物流配送等各类产业资源,重构了农业、农村的价值链条,实现了小农户、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三方利益最大化。”
  近几年,金米村的产业兴旺,带动了乡村游飞速发展,巨大变化吸引着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加入了种木耳,搞旅游的大军。
  二组的小组长王晗今年50岁,以前在外面风吹雨淋的干工地,出苦力。去年,他决定不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两层小楼简单收拾了下,开了一家农家乐。小饭馆在去年“五一”正式开业,由于所处位置好,生意很不错。“我家的店一次性可以摆10桌,在旺季,每天能接待十几个旅游团。”王晗略显自豪地说。
  除了农家乐,王晗还承包了1.2万袋的木耳,今年仅春耳,他就收入6000多元。说话时,王晗掏出了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他说这是二组报名想种秋耳的,数了一下,当天总共记了74家。“为了保证报名的群众都能参与到木耳产业中来,村上会按报名的户数均分。”王晗解释道。
  正是这几年金米村加快村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网,样样俱通,打消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大家的积极性才会如此高涨。
  柞水县按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案,新修、加固园区河堤;完成电网改造,实现了动力电到村、照明电入户,群众用电享受同网同价;全村实现4G网络、光纤全覆盖,并建立了5G基站,如今,5G信号可以覆盖金米园区、木耳种植大棚、培训基地等区域。
  良好的网络基础,带动了金米村电商蓬勃兴起。村里设立金米产业园大数据平台和电商直播间,积极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帮助种植户解决销路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群众积极参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优势,出台发展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辐射带动有技术、有场地、有设备的能人大户,发展以木耳产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效提升了木耳产业的覆盖面和带动能力,为实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
  “过去最困难的时候,一年一家五口也只能挣到万把块钱。村集体经济搞这个木耳,去年大概能挣四五万块钱。现在的生活我很满意了,我现在就想通过这个直播,给村集体也做一把贡献,周边的村民都跟着多赚钱,把生活都过好。”村里的种植大户陈庆海高兴地说。
  金米村在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路上奋力争先,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园区产业发展的重点,通过“领导包抓、部门包建、镇村主体、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实施菌种繁育提升工程、菌包工厂化扩能增量工程、木耳基地提质增效工程、木耳精深加工增值工程、品牌打造及主体培育工程等“六大工程”15个重点项目,培育发展“农业+”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助推金米村三产融合、乡村振兴之路走得顺畅、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