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闯出人生一片天
徐映珉
文章字数:4379

  骊山脚下,渭水岸边,秦岭腹地,塞上大漠,青藏高原,雪域昆仑……这些地方有他激越奋进、金戈铁马的火热生活,也有他波澜起伏、冷暖自知的情感经历;有他穿越戈壁、战胜缺氧的极限挑战,也有他抗洪抢险、历艰涉险的生死较量;有他岗位多变、四处漂泊的曲折艰辛,也有他拼搏奋斗、收获满满的喜悦自豪——在近3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多次荣立三等功,先后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学员”“优秀机关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700多万字,40多篇作品在军内外荣获大奖,多篇作品被选编为中小学教材或中考语文试卷。一路走来,他的从军经历印证了他名字中的一个字:闯! 

2015年齐闯(左)在北京航天城采访卫星轨道专家
  

三度冲刺终圆军校梦


  1975年出生在商洛山中一个普通农家的齐闯,父亲是一名公务员,母亲在家务农,家中姊妹四个,生活得十分拮据。喝着洋芋糊汤长大的他,早早便在心里埋下了奋斗的种子,渴望着长大后能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实现美好的人生……
  从上小学开始,天资聪慧的齐闯就显示出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他不但喜欢背诵唐宋诗词、古文名篇,还一首首一篇篇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他对中外名著兴趣浓厚,看得多了,也常常提笔涂鸦些青涩稚嫩的作品。1991年,他将自己遭遇车祸又幸免于难的经历写成散文大胆投稿,意外地被厂报《西京报》刊发。这一惊喜,如兴奋剂注入他年轻的心中,接着在技校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着魔一般爱上了文学创作,光诗歌就创作了300多首。正是这些积累和尝试,为他日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1992年7月,齐闯从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老牌军工企业,成为一名正式在编工人。不久,车间一名退伍老兵点燃了他从军的梦想,此年12月,他顺利地穿上了向往的军装,来到驻陕某高炮旅指挥一连,从事无线电报务专业。
  新兵训练面临的第一难关,就是熟背一张密码表。密码表由2000多个军语单字组成,字与字之间毫无关联和规律,每个字和常用的标点符号用纵横的坐标组成4位数字表示。背记这些生涩单调的密码,对每个新兵的智力和吃苦精神都是一种检验。
  半个月后,齐闯仅仅用时4分钟,就率先将密码表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令所有人刮目相看。接着,他不负众望、力压群雄,一举获得无线电专业比武第一名,受到连队嘉奖。入伍当年,他就以优异的表现被评为“优秀士兵”。第二年,他又以过硬的军事素质当上了新兵班班长和战斗班班长。
  为了适应部队体制改革和军事人才选拔的需要,军事院校加大了从基层营连优秀士兵中招考的比例,这对做梦都想当军官的齐闯来说,无疑是个难得的机遇。然而,报考军校仅靠过硬的军事技术还不行,文化课成绩必须达到录取分数线。只有技校学历的齐闯,连高中课本都没接触过,他只好临阵磨枪,快速“充电”。经过半年时间的强化学习和连队战友的精心辅导,他惶恐不安地走进了考场。
  考试结果很快公布,150分的文化课成绩虽然离350分的录取分数线相差甚远,但对齐闯来说已经是奇迹了,不但让他看到了触摸军校大门的一丝希望,更加激发了他实现军校梦的信心与动力。
  落选的齐闯没有气馁,把报考军校当作一场攻坚战来打。1995年春节刚过,齐闯便买来全套高中课本,制定出每天自学的课程表,一头扎进书海……遗憾的是,第二次参加军校考试他又落榜了,录取分数线为365分,他仅差15分。觉得胜利在望的连队干部鼓励齐闯留队服役,再次向军校发起冲锋。
  有了两次参考经历的齐闯,多了不少自信和经验。他又一次翻开那些熟悉的课本,用心复习起来。
  10个月后,齐闯终于以高出录取分数线近20分的成绩,跨进了我军炮兵专业的最高军事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的大门。 
  

脚上有多少泥,笔下就有多深的情


  4年连队生活的磨砺,让齐闯变得坚强、成熟,而紧张的军校学习则让他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变得更加稳健和老练。学习之余,齐闯发挥爱好文学和新闻写作的特长,一篇篇文章登上了学院的《炮兵城报》。很快,他成了校报的兼职编辑,因为军政兼优、表现突出,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学员”和“新闻报道先进个人”。
  军校毕业后,学院让他留校工作,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梦开始的地方——回到原部队,用所学之技带兵育人,回报官兵对他的关爱之情。
  当了不到3个月排长,齐闯就被旅政治部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调入机关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脚上有多少泥,笔下就有多深的情。”“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自从走上新闻报道岗位,齐闯白天几乎“泡”在营连,到处找新闻、挖线索,晚上加班写稿子,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不到半年时间,他的数十篇报道先后刊发在《人民军队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和《解放军生活》等报刊上,不仅赢得了旅领导的赞赏和器重,也得到了上级的青睐。很快,集团军政治部一纸通知,将他借调到宣传处工作。
  刚一报到,领导就给了他一项艰巨的任务:撰写集团军征战史。齐闯花费了3个多月时间,先后查阅、搜集和整理出上百万字的资料,采访了20多位熟知集团军军史的老前辈和老领导,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和生动感人的故事。
  8个月时间里,齐闯从搭框架到列提纲,加班加点孤军作战。他采用章回小说的形式,一改军史的常规写作,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典型人物融入历史事件中,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得生动活泼,既有史料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传记的可读性和历史厚重感,让人耳目一新。这本40多万字的征战纪实《铁血硝烟》,很快被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被评为第四届“昆仑文艺”二等奖和全军优秀图书。完成军史写作重任后,2003年12月,齐闯来到骊山脚下的某通信团政治处担任正连职干事。
  通信团是个男女兵混编的技术保障部队,好在专业门类、人员编制、工作任务、特点性质齐闯都不陌生,干起工作来得心应手。由于缺乏人才,团里的新闻报道和文化工作一直是个弱项,经常受到集团军的批评。“要想有地位,就得有作为。”他立志发挥自己新闻宣传和文化活动方面的特长,改变这一落后局面。一次,齐闯在采访中了解到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有个叫董文斌的四级士官,从新兵起就在骊山烽火台的山顶上当转信兵,天天守电台,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一守就是8年,连队多次调他回团部,他都甘愿吃苦受累不挪窝。
  多年的职业敏感,让齐闯觉得这是一条新闻“活鱼”。他不顾大雪纷飞,立即骑马上山,采写了一篇题为《骊山之巅转信兵》的新闻稿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发。随后,他又修改多遍,先后被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人民军队报》《解放军生活》等报刊采用,一时轰动全军。此时,中宣部正筹划在全国推出一批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基层典型,看到齐闯采写的新闻稿件后,有关部门直接通知原兰州军区宣传部把董文斌确定为“劳动者之歌”系列报道的人选之一。他采写的《转信兵:天天盼着有人上山来》一稿在2006年8月总政治部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采访报道竞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董文斌也因此荣立二等功,成为全军3名重大典型之一。
  之后,齐闯又接连宣传了创新军事训练的一等功臣倪友安、一心谋打赢的模范团长高兴平等先进典型。一大批闻名全军的典型宣传,激起了部队新闻报道工作的千层浪,仅一年时间,团里就在中央级报刊上稿超过50篇,加上军区报纸刊发的稿件,累计达100多篇。年底,通信团被兰州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这是建团20年首次获此殊荣,齐闯也在团里赢得了人气和名气。随后几年,他因工作成绩突出年年被军区和报社表彰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特约记者”。 
  

从记者到作家的华丽转身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齐闯的人生选择又一次陷入两难困境:想继续自己的文学梦,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平台;想转业结束军旅生涯,又舍不得脱掉身上珍爱的军装。正在他为此苦恼之时,一位上级机关的同事推荐他去急需新闻宣传人才的陕西省渭南军分区工作。
  2007年9月,通信团营区的银杏树叶子泛黄的时候,他离开了工作、生活近4年的团队,来到了渭南军分区。
  多年在作战部队工作,齐闯对军分区系统十分陌生。这个关中最大的军分区,样样工作走在省军区部队前列,唯独新闻宣传工作年年“拖后腿”。初来乍到的齐闯,决心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补齐新闻报道这一“短板”。短短3个月时间,他跑遍了军分区所属的人武部,了解熟悉工作特点,采访、积累了大量的新闻素材。半年时间不到,他就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军队报》和《西北民兵》杂志刊发稿件近百篇,军分区的新闻宣传一下子打了“翻身仗”,先后被省军区和兰州军区表彰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
  机遇总是眷顾勤奋上进、拼搏苦斗的人。齐闯在军分区出众的能力,既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青睐,也为自己的人生铺就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一年后,陕西省军区一个工作组来军分区检查工作,对齐闯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十分满意,一纸调令将他调往陕西省军区司令部军务装备处任参谋。
  从军分区到省军区机关,由政工转行为军事,这一次的工作变动,成为齐闯人生的又一“拐点”。
  装备处是一个权力职能部门。在处里,大家都愿意分管财务、车辆、武器装备和维修等业务,而综合口则是一个打杂又辛苦的位置,没有人愿意干。齐闯几乎把所有业务口的工作计划、年初的工作指示、年中的试点和大项工作经验以及年终的全面总结揽了过来,靠着勤奋敬业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多维厚重的文字水平、善于协调的出色能力,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与尊重。
  在省军区工作的4年里,齐闯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装备》等报刊发表新闻稿件、工作经验和学术文章上百篇,他撰写的《且持妙笔书新景》专题稿件荣获《解放军画报》征文二等奖,主编的《省军区装备管理工作经验汇编》和《省军区装备管理工作手册》成为部队装备管理工作指南。从2009年至2011年,省军区连续3年给他荣记个人三等功。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齐闯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文学创作上,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小小说选刊》《神剑》《延河》《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中篇小说、小小说和微电影剧本等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次荣获“解放军文艺奖”“昆仑文艺奖”“解放军新闻奖”,在军内外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小说《盼望》《阅兵》《军号声声》等作品还被浙江、河南等省选为中考语文试题。
  2012年,已在军内外小有名气的齐闯,被原总装备部政治部看中并调往北京工作。这一人生跨越,圆了他渴望进京、步入文学创作专业圈子的梦想,大部头作品随之一部接一部地问世,其中17万字的长篇小说《谁在北京等你》讲述了一个从商洛山中走出的年轻军人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其情其景让人感奋、催人泪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后,齐闯以敏锐的文学视觉和深厚的生活积淀,不到两年时间创作、出版了37万字的长篇小说《大国工匠》。这部以我国高铁事业发展为背景,紧扣时代脉搏,讴歌“工匠精神”的作品,成为一部反映我国高铁技术人员工作和生活的长篇佳作。目前,该小说已由著名编剧梁小明完成电视连续剧剧本改编,正在启动筹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