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店坊河村 特色产业促增收稳脱贫
文章字数:1869
  本报记者 米子扬 侯彬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商南县赵川镇店坊河村的瓜蒌迎来了丰收季,放眼田间,一排排整齐的瓜棚上挂满了或金黄或碧绿的瓜蒌,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采收、分拨、洗晒瓜籽,一派喜悦的繁忙景象。
  “现在正是瓜蒌收获的季节,今天已经开始第四轮收瓜了。”正在地里劳作的村民叶金兰告诉记者,瓜蒌成熟有先有后,成熟的瓜蒌呈金黄色,外皮酥软,用手轻轻一扒,瓜蒌的外皮就破裂开来,流出金黄的瓜籽和瓜瓤,瓜皮继续挂在藤上,等到自然风干后再将干瓜皮摘下,可以用作中药。“瓜蒌从10月份开始成熟,一直要收到过年后呢!”
  瓜蒌不仅以繁茂的长势给秋冬季节的店坊河村增添了绿色和生机,还给村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自从村上有了瓜蒌基地,我也有了稳定的收入,在地里栽苗、搭架、除草、施肥、打药、扒瓜、洗晒瓜籽……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多劳多得,一年万把块钱还是有的,这比以前打零工好多了!”正在地里分拨瓜蒌籽的村民周凤琴说道。店坊河村瓜蒌种植面积大,收获周期长,每天都需要五六十名村民前来务工。“在瓜蒌地务工一天男的工钱130元,女的80元,有的两口子一起在这干一年能挣两三万块钱。”瓜蒌基地负责人范毅告诉记者,瓜蒌地里的活并不累人,因此前来务工的村民很多,农忙时需要一二百名工人,有时还需要邻村的村民前来帮忙,每年仅劳务支出就达几十万元。
  瓜蒌种植在商洛境内并不多见,然而店坊河村却已有1400亩的种植规模,是全镇规模最大,带动脱贫户最多的主要产业。“今年预计每亩瓜田能收获瓜籽150斤,按每斤22元的收购价计算,瓜籽就可卖到400多万元,瓜皮也可以卖出30多万元。5年后瓜根制成天花粉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店坊河村党支部书记党金耀说道。据了解,店坊河村的瓜蒌产业于2019年起步,村上采用村企联建方式,通过“一地生三金、一业惠三方”的利益联结机制,80多户村民每年可获得约87万元土地流转费,通过就近务工,年带动120多名村民就业,可获90万元务工收入,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不低于7万元分红,使企业、村集体、群众三方受益。
  谋划一个好产业,带动一方奔小康。万头生猪养殖也是店坊河村的一个好产业。2014年,在外创业的朱秦川返回家乡时深切感受到店坊河村面临着“资源出不去,资金进不来”的问题,常年在外创业的敏感让他捕捉到了在农村搞现代化养殖大有可为。“这些年在外面挣了钱,就想回来为家乡做点什么,通过考察发现,种猪是养猪行业的核心,就离开了建筑老本行,将资金和精力都投入养猪行业,创立了公司,想把秦川猪作为区域特产来打造。”商洛市秦川猪生态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朱秦川对记者说道。
  “朱秦川是我们村干事创业的能人,他前几年搞建筑装修挣了不少钱,但还是一心想着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党金耀说,自从秦川猪养殖基地成立以来,周边村民已通过务工、包揽小型工程等方式获益过千万元。
  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目前秦川猪养殖基地已经全面投产,年存栏优良品种母猪3000头,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二元母猪1.2万多头,优质商品仔猪4.5万多头,年总产值逾7800万元,利润达3660万。“下一步还想把生态循环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让村民通过资金、土地入股和务工增收。”朱秦川满怀憧憬地说道。
  采访中,轰隆隆的机械声不绝于耳,党金耀告诉记者,这是香菇菌种场开工了,搅拌机正在制作搅拌原料。香菇种植在店坊河村由来已久,但过去由于分散种植不成规模,香菇产量和质量难以保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村上借助“能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帮助村上的产业大户汪长青成立了瑞霖专业合作社。自合作社成立以来,菌棒生产、技术培训、大棚建设等一系列难题迎刃而解,辐射带动全村160多户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百万袋食用菌种植产业带。
  “合作社成立至今有4年了,每年都有二三十人在我这里务工,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汪长青告诉记者,自己从事菌菇养殖已有30多年,培育出来的菌种质量好、产量高,很受欢迎,现在全村的农户都从他这里购买菌种,同时菌种还销往湖北、四川、河南等地,个人年收入可达二三十万元。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村民李彦红正拿着菌棒袋麻利地套向机器。“我手脚快,一天能套1000多个菌袋,每天工资能拿到130元,菌种厂每年10月底开工,到第二年春上结束,差不多4个月时间,能挣1万多元呢!”李彦红笑着说。“目前全村种植食用菌300万袋,带来经济效益达100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1.5万元。”党金耀说道。
  发展特色产业,重在群众受益。从千亩瓜田到万头生猪养殖,再到百万袋食用菌,店坊河村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稳定群众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