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冬枣鼓起钱袋子
本报记者 王倩 白志鑫 谢非
文章字数:1283




    “今年就剩这最后的几树枣了,所有大棚的冬枣基本都销售一空了,刚是今天上午,上门买枣的人都来了好几拨了。”10月27日,记者刚走进丹凤县龙驹寨街办冠山村冬枣基地,负责招呼顾客采摘的村民周秀芳就笑呵呵地说。
  进入冬枣大棚,放眼望去,一行行枣树生机盎然,仅剩的10多棵还没采摘的枣树,枝头挂着一颗颗饱满光鲜的冬枣。
  “今天早上就卖了200多斤冬枣,在前不久的采摘关键期,生意更是火爆。那几天,从外地来的客商就在基地等着,棚里一边采摘,棚外机器一边筛选,棚里20多人摘都供不上,那场面真正红火,让人干活都有劲头。”周秀芳说。
  据村党支部书记吴喜林介绍,早些年,冠山村还是一个没有支柱产业、没有集体经济的“空壳村”。为了脱贫摘帽,加快乡村振兴,村上一边探索一边前进。在不断地实践和摸索后,大家才意识到:乡村要振兴,关键还是看产业。
  那到底发展什么产业?村干部一度也很茫然。
  冠山村村民一直有零散种植水杂果的传统,而且种出的果实甜度高、水分大,销量基本不愁。考虑到村上的气候条件和土壤适宜发展水杂果产业,经过考察和市场调研后,村上决定种植冬枣。吴喜林说:“一方面是因为冬枣见效快,种植技术简单;另一方面种植冬枣也可做旅游观光、体验采摘等项目。2018年,村上流转30亩土地,从渭南大荔买回2400棵冬枣树,一边搞种植,一边搞育苗。”
  “去年是冬枣树第一年挂果,为了保证果树生长旺盛,我们进行了疏果,到今年产量已经明显提升了。”冬枣基地负责人王发详说,“今年是第二年挂果,收成很不错,采摘的2万多公斤枣基本上被抢购一空,仅这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能收入约10万元。此外,通过冬枣育苗,也为村上带来一部分收益。”
  王发详介绍,村上为了减少购买冬枣苗的成本,就尝试自己育苗,去年第一批苗子出苗和嫁接很成功。由于土壤条件好,再加上不用农药,育的苗子成活率高,很受市场欢迎。到了秋冬季,冬枣苗子反而被渭南市大荔县种植户争相抢购。
  “咱们最初从大荔引进的苗子、学的技术,现在他们反过来购买咱的苗子,说明咱的苗子质量好。”王发详对此很自豪,他说去年光是苗子就卖了2万多株,收入20多万元。到目前,冬枣苗卖了1万多株。一株树苗从下苗、嫁接到出售,周期两年左右,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现在说起冬枣,冠山村人人脸上都乐开了花。吴喜林说:“这是因为冬枣是村集体经济产业,收益好了每户村民的分红就多。大家对基地的事都在心,需要干活的时候,都争着来帮忙呢。基地常年务工的有16人,仅务工这一项,人均年增收三四千元。”他说,今年村上计划将去年的收益加在一起,将其中的40%留作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剩余的将会按比例分给全村659户村民。
  “我们这产业选得好,村上干部也管得好,枣子口感好买的人也多。我们能分红也能务工,群众都支持得很。”村民张书芳说起冬枣产业喜不自禁。
  为了发展壮大冬枣产业,今年春季冠山村新栽冬枣20亩。同时,在冬枣基地套种小香薯,预计亩产小香薯2000多公斤。“这样一来能合理利用土地,还能多元发展产业,一举两得。”吴喜林说,“下一步,村上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按照‘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让小小冬枣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