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残疾夫妻勤劳吃苦——
赶着鸡鸭奔小康
刘春荣
文章字数:1462

  “张鹏涛这个人很有志气,尽管他右手伤残,媳妇哑巴,但他吃苦耐劳搞养猪、养鸡、养鸭、养鹅,一家六口人的日子过得滋滋润润,幸福满满。他是我们村的榜样和典范……”丹凤县棣花镇许家塬村党支部书记许建报说。
  张鹏涛是许家塬村三组村民,1996年秋,初中毕业的张鹏涛前往青海一家汽车修配厂打工,待了一年多时间后,因那里冬天寒冷,加之水土不服,他就回到家里。1998年春节刚过,他来到天津一家电池生产厂打工。那年冬季,他在从事铅粉生产磨制过程中,不慎将右手卷入球磨机,导致伤残。后来,他带着伤残的右手回到家中。
  怀揣梦想的张鹏涛在家养伤,整日无所事事。时间短了还行,可日子长了,张鹏涛就闷闷不乐。他告诉父母:“我总不能整天就这样混下去,我还很年轻,人生才刚刚开始,我得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想要过的幸福生活,总不能就这样靠着你们混日子,我想干一些能养活自己的事。”
  父母关心地对张鹏涛说:“你想干事挣钱养活自己,我们很高兴,可在咱们这儿的活都是苦力活,你能干啥呢?”
  张鹏涛心想父母说的话在理。一次偶然机会,张鹏涛在和其他同龄人聊天时,听说村子附近有人养了很多猪,一年下来还挣了好多钱,于是他把想要养猪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心疼他,不忍心儿子受苦,就是不同意。
  张鹏涛经过努力,最终说服了父母。在父母的支持下,张鹏涛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修圈舍、建猪棚,到棣花集市上选良种仔猪买回家饲养,走自繁自养之路。
  在一般人眼里,养猪看起来是很容易的事,没有技术含量,按照传统的模式就是剁剁草、打些饲料或把洗锅刷碗的泔水往猪槽里一倒,再去撒一些麦麸子或者其他饲料让猪吃一阵子,一天反复两次猪就吃饱了。可张鹏涛按照传统的养猪方式就是不奏效,猪越养越瘦了。为了不让父母为10万元贷款操心,他四处寻找那些养猪大户求教,还订阅资料专心学习。
  张鹏涛一方面学习借鉴别人的养猪经验,一方面反思养猪失败的原因。那个时候,有“兽医”专门搞防疫,这方面他不用操心,但猪生病还得他担忧,于是他又学着给猪打针。在养猪产业兴旺时,他一年养猪30多头,纯收入2万多元。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张鹏涛因右手伤残,尽管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伴侣。父母为这事急得四处托亲戚朋友打听谁家有合适的女孩,可就是没有结果。2005年农历正月,经人介绍,张鹏涛认识了商州一位残疾姑娘。这位姑娘手脚灵巧人勤快,结婚后一心一意协助张鹏涛打理家庭,他们的养猪产业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张鹏涛不等不靠,勤劳吃苦,还被村上推荐担任了村民小组组长、村上的护林员。
  2016年,丹凤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为了帮助张鹏涛一家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更好地激发张鹏涛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经村上出面协调,陕西天宇润泽公司将流转许家塬村千余亩良种核桃园中的15亩地调整给张鹏涛,支持他发展林下养殖业。
  张鹏涛不负众望,在核桃园里发展养鸡,当年养鸡2000多只,年底收入2万多元。就这样,他养猪、养鸡两不误,人虽辛苦,可收益丰厚,成了村里身残志不残、脱贫奔小康的典范。
  为了把养殖业做大做强,张鹏涛还加入了一个名为“大红公鸡交流群”的养殖产业群。如今要是养鸡、养猪遇到啥难题,只要在群里一说,大伙就会帮忙想办法、出主意、支妙招,帮助解决难题。
  今年,张鹏涛根据市场变化,又尝试着养鸭子、养鹅。目前已出售鸭、鹅近200只,收入1万多元,还存栏300只鸭、鹅,猪舍里还养着20多头猪。
  张鹏涛满怀深情地说:“人这一辈子,谁也不知道在生活中会遇到啥困难,但无论遇到啥样的困难,只要敢于面对、勇于挑战,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就一定能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