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化庙村
美丽乡村铺开幸福画卷
巩琳璐
文章字数:1879

   
  深秋时节,走进丹凤县铁峪铺镇化庙村,碧水蓝天,空气清新。放眼望去,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加固后的河堤风景怡人,许多村民在散步,一些游客在嬉戏,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村民生活好起来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垃圾清扫随户走。傍山依水绣村落,农民的好日子天天有。”这是化庙村村民现在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化庙村位于丹凤县城以东20公里处,沟壑纵横,树木茂盛,312国道穿村而过。早在十几年前,化庙村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贫穷山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化庙村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过去住在小沟里,虽然耕种的土地比别的地方多,种啥成啥,但是收入没什么保障,有时候遇到自然灾害就让人发愁。”化庙村村民李治华谈起过去的生活颇有感触,“国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后,我家就搬到国道边的新移民点了。开始我还不习惯,我家祖祖辈辈都以耕种为生,担心自己搬到移民点后朝不保夕,但是国家的政策好,我年纪大了该领的补贴都领了,有吃有喝,有住有乐,方方面面都有保障。现在儿子进城打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还经常给我们寄钱,家里钱花不完就积蓄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以前,王芬贤一家也是住在小沟里。搬到国道边以后,她也一时不适应。他们夫妻二人凭借辛勤努力,让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丈夫刘江厚外出打工成了一个小包工头,王芬贤靠出色的烹饪手艺成了村里的厨师,孩子成家进城务工,全家收入大增,在距离国道不远的地方盖了一座两层楼房,里外装修得与城市人毫无两样。谈起现在的生活,王芬贤高兴地说:“自从搬到国道边上,去哪里都方便了,日子越过越好了。”
  产业发展富起来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伸向远方,道路两旁的花草赏心悦目。村民房前屋后一个个生机盎然的菜园,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岸边的树木竹林,微风吹来,水波荡漾……
  马房沟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办农家乐,以特色美食吸引了十里八乡的客人,其中以2号院和10号院两户生意最好。多年来,他们精益求精,使农家乐生意由小变大,日益兴隆。每到节假日,来这里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如果不预定就要排队就餐。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化庙村尊重自然、因势而为,保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形成以农家乐休闲园、大樱桃采摘园、食用菌培植园、中药材种植园、生态养殖园(冬枣种植园)和中蜂养殖示范基地(光伏发电基地)的“五园一基地”产业发展格局。
  在强化村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村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将村民嵌在产业链上。西沟组通过土地流转带动一批、进棚务工带动一批、参股分红带动一批的方法,加强集体经济对村民的带动效果。马房沟推进循环产业模式,发展精品乡村游,流转40亩土地,栽种集观赏、经济于一体的茶菊,今年又发展冬枣大棚种植,吸引游客前来赏农家景、吃农家菜、摘农家果,摸索出了“种花——养蜂——旅游”循环产业发展模式,为化庙村脱贫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生态环境美起来
  “环境越来越好,住着特别舒心!”谈起现在的新生活,村民段来存喜笑颜开,竖起了大拇指:“就拿村里的垃圾池来说,以前大家不注意环境卫生,乱扔乱堆,到了夏天臭气熏天,经过整治之后,环境卫生明显变好,让人眼前一亮。”
  “晴天不沾灰,雨天不沾泥巴,确实很实用。”村民王国华说。
  有生态才有美好生活。近年来,化庙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让绿色成为美丽乡村幸福生活的底色。针对农户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垃圾散落的问题,化庙村号召农户从规整菜园着手,加大整治力度,规整后的菜地既保肥保水、又通风透气,方便耕种、除草除杂和采摘蔬菜。
  原本散养的鸡鸭变成了圈养,屋外的破旧雨阳棚、庭院内堆积的各种杂物都被一一拆除清理,黑臭小微水体经过改造变得清澈,民居墙面进行了粉刷美化,道路两旁栽种绿植……
  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娱乐活动广场,篮球架、单双杠等健身器材整齐排列。每天晚上,男女老少都聚在那里,十分热闹。
  民心民力聚起来
  美丽化庙的美,美在“面子”,更美在“里子”。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整治了看得见的环境,也“清扫”着看不见的人心。“随手扔个垃圾、倒次污水,这在之前都常有,现在大家知道,这是我们共同建设的家园,谁也不好意思做那些不文明的事儿!”一位村民感慨道。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凝心聚力,主动投工投劳,拆除以前搭建的简易鸡鸭圈,设置了垃圾分类收集亭和多个爱护环境标牌……每一位村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创建者。
  “下阶段,我们还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美化村民生活环境,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让化庙村越来越美,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甜。”化庙村党支书记赵凡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