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聚焦末梢终点 提升管服效能
——洛南县“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纪实
文章字数:1746

  本报记者 肖 云
   开栏的话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在“人盯人”防抢撤防汛工作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构建起了以片区为单元、以片长为基础、以群众为主体、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治理模式,打通了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实现了从粗放向精细转变,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
  即日起,本报推出《打造“一都四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的商洛创新》专栏,对我市探索创新“‘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工作动态、做法、成效等进行全面报道。敬请关注。

  11月3日,洛南县石门镇东山村在召开院落会的过程中,听取了八组片长苏换芹的建议,经过考证,同意向镇上报送村民张新民因患重病享受低保政策的申请,有效防止了张新民因病返贫,片长苏换芹发挥了防返贫监测员作用,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工作排除了隐患。
  11月8日,石门镇王桥村八组片长马小平在例行巡查中,发现村民马新锋、王建军、马明、马金强等几户人家的水管漏水,他赶紧买来防冻棉,将漏水部位包了个严严实实。
  11月14日,三要镇罗村九组片长王新荣在凌晨时分对沙河罗村段进行巡查,发现有人在河道中盗挖河沙,他及时拍照,并通过手机APP向镇村干部报送信息,镇村干部第一时间赶到,阻止了对方的违法行为……
  这些事例,正是洛南县探索“‘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的一个个生动例证。
  今年以来,洛南县把“‘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视为“一字号”工程,围绕“书记抓、抓书记”,建立起以片区为单元、以村支部为核心、以片长为基础、以群众为主体、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通过“支部联系片长、片长联系群众”,推动社会治理触角有效延伸,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及瞬时化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洛南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路子。 
  选准选优片长,实行动态化管理。重点整合“村民小组长、公益岗位人员、退休退役人员、共产党员、治安积极分子”等群体力量,按照“就近化、适龄化、专业化”原则,兼顾村民认同度和片区治理现实需要,经全员摸排、重点推选、公示公告和聘用选任,选聘片长3492人,其中专职片长989人,形成“全域覆盖、聚点成面、饱和管防”的良好局面。同时,以镇指挥部及村指挥所为主体,分别设置指挥体系档案、片长基本资料档案及片长“八项主责”履职情况档案,要求动态更新村民基础信息资料及困难群众帮扶资料、重点人员走访帮教台账、片区社会治理隐患等资料包,做到对负责区域情况清、人员类别清、突出问题清、隐患矛盾清,助推片长成为片区“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
  聚焦末梢终点,实现精细化治理。治理体系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易被忽视的环节也在基层。洛南县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放在村组层面,鼓励各片区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落实落细落小基层社会治理任务,实现管理无盲区、服务无缝隙,彻底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洛源镇龙潭村针对群众居住分散、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邻里纠纷突出等情况,创新推出“大妈会”“村民议事会”和“‘村贤’碰头会”,为片长履职创造了多样化平台。麻坪镇峪口村结合辖区地形复杂、自然灾害多发、“三留人员”较多等现状,把“人盯人”防抢撤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推出了由片长组成的集防范、预警、撤离于一体的前沿指挥体系,平时开展应急常识教育、应急演练,战时发挥“天线”作用,提高了防抢撤工作的精度和效率。柏峪寺镇前河村针对辖区自然资源屡遭破坏的状况,教育片长“立足小片,关注大片”,推出“交互巡查,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对辖区沙河沿线的全时空管控。
  突出重点领域,提升治理成效。以农村当前矛盾问题较为突出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领域为重点,县上积极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及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582起,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平安建设暨“九率一度”提升工作,以片区为单位组建群防群治队伍247支,共排除治安隐患69处,使多名群众远离电信诈骗的陷阱;围绕政策宣传、灾后重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护林防火、秦岭保护、风险防控等,依托“院落会”“村民微信群”等,共开展宣传活动3700多场次,由“‘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构建的高效、立体、数字化治理模式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