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集体经济领跑小康路
本报记者 侯彬 米子扬
文章字数:1103
   11月18日,镇安县西华村锄禾农业有限公司食用菌厂厂长刘传国起了个大早,匆匆赶到食用菌产业园检查加工厂的扩建工作。厂房内,村民有说有笑地忙碌着。村民蒋家全正在分拣新摘下来的鲜菇,自从食用菌产业在村里落地开花后,蒋家全与妻子两个人都在厂里务工,每天按照工种不同,工费100元至120元不等,每年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在两三万元左右。
  前些年,为了贴补家用,刘传外出打工,同行的还有年纪相仿的同村伙伴。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让这个村庄失去了发展的动力,集体经济的薄弱导致了西华村的“空壳化”。“改变是从2017年开始的,我那年回乡过年,看到村子里盖起了不少食用菌大棚,还建起了几处木耳塔架,小村变得现代化了。”刘传国说。
  面对这些现状,村两委会按照“一园两企三区”的总体规划,先后引进秦绿食品、锄禾农业两家企业,在村七组小木岭建设食用菌产业园。村上通过统一备案,以400元每亩的租金流转了土地160亩,短短3年时间,80座标准化种植大棚拔地而起,6000套木耳塔架在地面上层层铺开,并建成了占地28亩的食用菌菌种厂2个。
  按照“村企合作,协议分红”的模式,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先后向秦绿食品、锄禾农业注入市集体经济发展财政资金100万元、117万元,依照年生产总量签订分红协议。“企业每生产一个菌棒,就会给村上分一毛钱,村上得到收益后,再通过公益性岗位的方式返利给村民,同时,农户可以在基地务工得薪金、土地流转得租金。”村党支书张达友告诉记者。
  据统计,西华村的180多名群众都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仅食用菌产业带来的效益,已助力西华村户均年增收1.3万元,户均分红800-1000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0万元。现阶段,村上的食用菌产业已形成了以高山木耳、香菇、茶树菇、平菇种植的产业集群,生产鲜菇和干菇等特色农产品,并打通销路,发往全国各地。为提高产值,扩大经济效益,目前两处产业园区都在进行升级扩建的工作,让生产线更加智能化。
  刘传国回忆:“当了一年厂长,眼看着食用菌产量高、销售快、收益好,第二年我就入股了5万元钱,成了股东,每年分红近万元。乡亲们现在都说,手上能攒下钱了,腰包鼓了,底气也足了。”
  为了加强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探索自身发展壮大的路径,2018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争取上级各项产业补助政策,独立经营发展魔芋、甘蔗酒等产业。先后投资35万多元,流转土地150亩,建成标准化魔芋基地,采取甘蔗套种的方式,与镇安县雪樱花魔芋公司签订收购协议。目前魔芋年产量达到2.5万公斤,生产甘蔗酒7500公斤,村集体年收入可达35万多元,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126人,户均增收1000多元。
  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村级集体经济的“强筋壮骨”令群众从靠天吃饭,转变为了用手中的土地“生金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