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丹青妙笔写春秋
——画家张惠民小记
文章字数:1441
张惠民近照
《春艳如霞映天地》
《金秋》

  杨丽媛
  好长时间没去张老师家了,很想念看他画葡萄、牡丹时的潇洒与快意。而且,他操着一口乡音,总能唤起我关于丹凤的记忆,那是我们共同的祖籍。
  认识张老师,是朋友介绍的。朋友说他的葡萄、花卉画得特别好,很多人喜欢,见了他之后,我却有点怀疑,这个浓眉大眼、身形高大、外形粗犷的“大叔”,真的可以画出那么唯美的画作吗?张老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盛情邀请我们去他的画室小聚,看他画画,聊天喝茶。
  第一次和朋友去张老师的画室,他非常热情,早已备好的清茶透过雅致的茶具散发着浓郁的清香,客厅悬挂的一幅牡丹图氤氲在一片茶香中,相得益彰。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他的画室,面积不是很大,但干净整洁,整体感觉非常淡雅。客厅旁边有一个专门放画作的小房子,里面的画作整整摞了一桌子,旁边的小床上摆放着墨迹未干的新作,有扇面、斗方以及四尺的牡丹,琳琅满目,让我无比敬佩!
  看老师作画是一种享受,纤巧的画笔在他粗大的手掌里挥洒自如,先描摹出葡萄的轮廓,颗颗细腻圆润,色泽在画笔的修饰下由浅入深,由淡到浓,三绿色的灵活运用使得葡萄有潮了霜的感觉。再画葡萄藤,下笔果断,一顿一挫,或涩笔逆行,或笔走龙蛇,顷刻间老枝的苍劲、新枝的蓬勃便跃然纸上。为葡萄点睛,再细细的描画叶脉枝蔓,一气呵成,异常利落。经过打磨后的葡萄颗颗透亮,黄的像玉石,紫的像玛瑙,挂在结结实实的藤蔓上,还沾着早晨的露水和霜呢,让人不禁口舌生津,真想摘下来尝一口。
  看了他画葡萄,再看他画牡丹。他画牡丹和别人不同,许多人画牡丹总是强调牡丹色泽的艳丽,而他为了避免牡丹过于妖冶的媚态与脂粉气,多用曙红、胭脂、淡黄、紫色等颜色,着力表现牡丹洗净铅华般的自然清新、朴素淡雅,保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本色;通过巧妙的构图,还原其天然韵味,追求气韵生动、空蒙悠远的美学意境。他的牡丹层次感很强,层层推进、侧峰而入、由外至内,慢慢渲染,用笔墨捕捉牡丹摇曳生姿的动感,在牡丹的天然神韵中定格最迷人的瞬间。我能感觉到在春风的吹拂下,牡丹随风轻摇、自在生姿,边上蜂蝶嘤嘤,随即联想到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千古绝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作为国花,是国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更是我们的精神坐标和文化图腾。国人对于牡丹的情愫,发于心,诚乎情,与其说是审美意蕴的自然流露,毋宁说是对人文精神的传承、文化根脉的维系,体现的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诗意的人文情怀。张老师的牡丹作品,发轫于对牡丹的深情挚爱,肇端于一颗艺术心灵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他用唯美的笔墨语言追逐牡丹内在美的律动,以内在的艺术激情感悟牡丹的神韵,细细描画,厚积薄发,既有浪漫主义的气息,又有理性精神的色彩。不光是牡丹,众多的花鸟静物在他笔下都有了更深层次的传承,融合着他对生活、对生命深刻的感悟,融入了一种智慧和质朴的情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绘画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他说过,我们的一生很短暂,要努力去追求自己喜爱的东西,随心而活会活得自由畅快,还要去感受世间美好的东西,向美而生,将美丽定格、传扬。画是这样,其他的艺术也是这样,看似闲趣却有益身心,净化人的心灵,其实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行笔走墨书流年,彼岸花开意连连。”张老师一生挚爱绘画,退休以后画画既是事业又陶冶情操,可谓一举两得。他没有辜负岁月,一直醉心于自己的绘画世界,令人赞叹,更令人敬佩。
  这就是我认识的张惠民老师,虽相交不深,却心有所感,希望老师再接再厉,佳作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