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生态养鸡路子宽
本报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1441

  冬闲人不闲。12月10日,天还未亮,王小军就起床了。
  厂房外的坡上,鸡一只接一只地打鸣,显得十分热闹。王小军简单洗漱一番,照例铲了一桶苞谷粒去喂鸡。成千只鸡闻讯扑棱着翅膀从四面八方涌来。站在鸡群中,王小军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充实感。
  这片坡地在商州区杨峪河镇的五龙山上,原是任家村的集体柴林。2015年,王小军租下这片2000多亩的林地,发展起林下散养鸡。从年出栏千只发展到年出栏6万多只,王小军把小生意做成了大产业。
  不一会儿,天空飘起了雨点,凛冽的寒风冻得人拿不出手来,王小军却忙得不亦乐乎。抓鸡、杀鸡、炖鸡,讲起山地鸡的营养价值,王小军俨然是一位专家。
  下午4点,王小军赶去西安给客户送鸡。秦岭下雪了,路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车开得很慢,晚上9点多才送到目的地。送完鸡,他在服务区匆匆吃了桶泡面,等到家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
  这是养鸡人王小军的一天,也是他6年来发展养鸡产业的一个缩影。
  2015年,王小军踌躇满志,也有些茫然。他不懂养殖技术,销路一时打不开,只有一腔热情和吃苦耐劳的决心。
  “一开始不懂,不知道散养鸡要断喙剪嘴,结果鸡互相打斗,有些鸡的毛被啄光了。”王小军说,“2015年后半年,我养的鸡都不好好长,后来才搞明白:鸡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14℃~21℃之间,并非我认为的鸡身上有羽毛就不怕冷。”
  2017年秋,王小军购回上万只鸡苗,却遭逢连阴雨。“鸡见不得连阴雨,一茬接一茬感冒、拉肚子,基本都死了。”那一年,他赔了60多万元,顶着巨大压力,连续一个多月都睡不着觉。
  接下来的2年,王小军到处找人借钱、贷款,直到去年才缓过来。这一系列的不顺让他意识到养鸡设施和技术的重要性。总结经验教训后,他加盖了几间鸡舍和育雏温室。同时,他积极请教农业专家,参加市、区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还买来书和光碟自学,久而久之成了名副其实的养鸡土专家。
  “养10只鸡与养50只鸡明显不同。”王小军说,“鸡越多,越要做好消毒和防病。”
  王小军隔三岔五就用白石灰、消毒液对鸡场周围消毒一次,杀掉鸡本身的病毒、寄生虫和空气里的细菌。脱贫攻坚时,王小军主动办过2期培训班,主动为周边30多户养鸡户讲解技术要领,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发展养鸡产业。
  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王小军的散养鸡以绿色、生态、无添加的优势抢占了市场一席之地。
  “我的鸡吃的是山上的虫子、草籽,喂的是玉米粒,鸡肉口感好、有嚼头、营养价值也高。”在各种养鸡、售鸡交流群,王小军这样推销自家的鸡,他还拍了视频和图片一一佐证。
  有图有真相,很快,西安、四川、湖北、宁夏等地的商贩找上门来,一车又一车的山地鸡被运出去。
  随着生意的扩大,王小军在城区还办了一家土鸡肉销售门店,算下来一年进账30多万元。赚钱不愁了,该吃的苦却一样没落下。
  买的玉米回来了,一袋玉米60公斤,王小军一个人装车、卸车。给鸡打疫苗,一打一个晚上,王小军白天再困再累还得继续干活。
  养鸡后,王小军最怕下雨。有次下大雨,鸡苗刚进回来,好些小鸡不知道躲雨,王小军心急火燎地站在雨地一只一只往鸡舍里逮,就这样淋了3个小时,浑身是水,满身是泥。
  “夜里下大雨人不敢睡觉,害怕溜坡,隔一会儿看一下。下雨时,坡上都是稀泥,动不动还滑一跤。”王小军笑着说。
  2019年,王小军在喂鸡时摔了一跤,伤到了筋骨,缝了12针。“到现在天一阴,脚都是麻的。”
  苦不会白吃。2020年,王小军的养鸡场被省林业厅评定为省级林下养殖基地,还下拨了专项补贴。
  6年变迁,王小军也没想到,原先他只想养个鸡就行了,现在却当成一个事业来做。“要养就养真正的原生态土鸡,让人吃得健康,吃得放心。”王小军充满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