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国立河南大学给赵川的赠匾
文章字数:2795


雷家炳
  1944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为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危机,打通中国大陆通道——平汉、广汉铁路线,对中国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从河南一直退到了贵州,中原、华南相继沦陷,日寇铁蹄践踏了半个中国。此时,各政要机关和高等学院都纷纷撤离,分别转移到云贵、四川和陕西汉中等内地避难。1945年农历二月,国立河南大学校长张广舆带领该校各学院院长、教务长、训导长、教授、讲师等及眷属一行百余人,由豫西重镇荆紫关,辗转来到陕南边陲的商南县赵川乡避驻。
  张广舆一行在赵川历时两个月时间,受到当地绅民的热情接待,得到多方面的关照与方便,尤其在时任乡长党飞武的保护下,得以安全。期间,还曾于关帝庙学校辅导讲授农业课程。四月,接到其他师生已在宝鸡落定的消息后,即由党飞武派团丁,将住在赵川的全体河大人员护送至龙驹寨(今丹凤县城),然后经商州、西安转往宝鸡。走之前,国立河南大学驻赵川同仁向党飞武赠送了题名“维護文化”的牌匾,以志答谢与纪念。
  此匾额高1.05米,宽2.28米,选用稀有的上等银杏树木材制作,采用土油漆推光;上面镌刻红底涂金字,显得十分古朴典雅。
  匾额中央,从右到左排列“维護文化”4个金光大字,高0.48米,宽0.34米,由校长张广舆亲笔书写,字体雄劲端庄、气势开张,十分引人瞩目;小字更是清秀圆润,舒畅流利,结构严谨,笔锋犹健。
  匾额右端竖书铭序为:“乙酉仲春,同人避地赵川,赖飞武乡长急公好义,得保安全,谨赠匾额,永作纪念。”左边竖书落款署铭为:“国立河南大学校长张广舆拜题。”落款日期为:“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吉日立。”
  匾额下面,竖书排列着国立河南大学47位同仁的职衔与姓名。署名最下端为“仝敬赠”三字。
  这面牌匾记载了赵川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为老革命根据地增添了一道瑰丽的光环。然而,它被发现并得到河大的认可,却经历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波折。
  1997年4月,我在赵川镇万青村整组时,区文书刘承平告诉我说:“1945年春,河南大学有一批教职人员为避战火,从荆紫关来到我们赵川避住过一段时间。据老年人说,
  当时,他们见到这些戴眼镜的有学问人,很是稀奇。期间,河大教职人员曾在关帝庙学堂辅导农业知识课程,离开时还送给时任乡长党飞武一块牌匾留作纪念。这块河大赠匾,先前一直挂在马蹄沟党飞武炮楼里,解放时被收归石柱河乡政府,用作了床铺板。前年,乡文化站干部杨厚国辞退时,因乡政府欠他20元钱,便将这块作为床板的牌匾拉回他家去了,现存放在黑沟家中。匾上的字我都抄下来了,你看看有文史价值不?”我接过他抄录的牌匾文稿一看,中间是“维護文化”4个大字,还有校长、各院长、教授、讲师等47个人的名字,感到十分惊奇,也觉得非常珍贵难得。翌日,特与他一道前去杨家查看详情,时见匾额虽陈旧与磨损,有些脱漆,“维護文化”4个大字涂金脱落只剩红底,整体尚完好无损,显属难得的珍贵历史文物。遂仔细核对了文字,并丈量了牌匾与字体的尺寸,回来后便写下了《国立河南大学在赵川的赠匾》一文。当时,县政协主席李文举审稿时指出:“匾额中教授‘任秋访’的名字不对,应当是‘任访秋’。”他说:“任访秋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文学史家,是河南省民盟副主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委员。”为了慎重起见,我立即给石柱河乡打电话,请他们安排人去核实一下匾额上刻的是“任秋访”还是“任访秋”。乡武装部部长李承华骑摩托车带着一位干部同去查看后,给我回电话说:“雷主任:我们仔细看了,匾上刻的是‘任秋访’。”显见匾额上的“任秋访”属误刻了。然而,我只能如实按匾额上名字载文,刊载在第七辑《商南文史资料》中。
  当时,我觉得河大这块赠匾属珍贵历史文物,特建议县文化部门收为馆藏,然而未能引起重视。我又设法与河南大学取得联系,将《国立河南大学在赵川的赠匾》一文发表在我的新浪博客里,同时传送给了河大网站,但是河大对此反应迟疑。后来我才知道原因,是他们当时查阅到的所有校史图书文献资料中,只有河大“从潭头再迁荆紫关,又从荆紫关经商南迁宝鸡,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魂牵梦萦的河大校园”的记载,没有见到“避驻赵川以及赠匾”的文字记载,引起了他们的怀疑与纠结。其后我从河南大学李秉德教授撰写的《抗战后期河南大学的两次搬迁》中,才发现了有河大教职人员在赵川镇暂住的记录:“在荆紫关落脚不到一年,日军又向豫西南和鄂北地区大举进犯。河大这次接受在潭头的教训,及早有组织地进行疏散。决定单身教师和学生取道西坪镇,沿西荆公路奔向西安;带家属的教职工都到陕西南境内的赵川集中待命……在赵川住了十来天后【笔者注:从匾额中‘乙酉仲春(1945年农历二月)避地赵川’,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四月(1945年农历四月)赠匾落款日期推算,河大同仁在赵川的时间当为两个月】,学校派人送信说,河大已在宝鸡选好新校址,要大家离开赵川,前往宝鸡。(河大同仁)在户主所派的几名家丁带枪护送下,离开赵川,五天后到达龙驹寨(今丹凤县)。”不难看出,虽有了在赵川暂住的记载,却只写了“在赵川住了十来天”,且无关联赠匾之笔。直到后来在河大教授陈宁宁所著的《抗战烽火中的河南大学》一文中,才见到有关赠匾的缘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当时河大确实拿不出什么贵重物品来表达感激之情,大家想到了赠送一块匾额,遂请飞武乡长帮忙用银杏木做了一块高1.05米、宽2.28米的大匾,上刻‘维護文化’四个大字,每个字高48厘米、宽34厘米,黑底红字(笔者注:实为红底涂金字),庄重典雅,意蕴深厚。”河大同仁避驻赵川与赠送“维護文化”牌匾以志感谢的史实才基本清晰,一段文化守护的佳话开始在河大师生校友中广为传颂。此后,亦多见以河大避驻赵川与赠匾为题材的文章问世。
  更碰巧的是,入选中国“基层图书馆培训志愿者行动”的河大图书馆王学春副馆长,于2006年7月随专家巡讲团来陕西省巡讲期间,我与之联系与见面,详细告诉他河大在赵川避驻与赠匾之事,他感到十分惊讶和欣慰。因巡讲团要继续巡讲,他为不能马上亲莅察看而遗憾,但内心却紧紧系在了这块匾额上。巡讲结束后,他及时向校长作了汇报。校长听后感到很有意义,当即计划安排去看一下,“尽快落实清楚”。
  2007年2月间,我接到河大校方打来的电话,说是为了建校百年纪念活动,近日专程来商南察看1945年春河大避驻赵川时的赠匾。我答应在家等候他们,全力配合并陪同他们去实地查看实物。我等了好长时间,却不见河大来人,后来从网上方才得知,河大已委派校图书馆王学春副馆长、校宣传部时勇副教授一行,于2007年3月26日来商南后,直接去了赵川十里坪镇,由水保站站长胡传林陪同去了石柱河黑沟,查看了匾额,并拍了照片。回校后,时勇发表了《发现河大第一匾》文章。同时,按图片复制了全新的“维護文化”牌匾,使河大后人一睹先泽墨宝,感悟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办学精神。
  2012年9月,河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时,钟海涛等代表历史系1979级全体校友,向母校捐赠按照1:1比例复制的“维護文化”牌匾。此牌匾被安放在河南大学校史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