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镇安 破茧重生话蚕桑
本报记者 陈波 余婷
文章字数:2805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蚕桑产业是镇安县传统产业。据《镇安县志》记载:自清乾隆十八年,居民即开始栽桑养蚕;1933年,全县有养蚕千余户,有桑树十多万株。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桑园面积持续增加,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蚕桑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桑——蚕——丝”的产业链条初步成型,行业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县域蚕桑生产综合实力位于陕西省第三位、商洛市第一位。
  兴桑养蚕 明晰重点产业
  迎着冬日的暖阳,记者走进镇安县达仁镇春光村,绿树环绕,青山横斜,宽阔澄澈的达仁河缓缓流向东南,河道旁、坎边上的桑树连成一片。
  趁着冬日农闲,养蚕人许纯锋正忙着收拾厂房。4栋3000多平方米的养蚕厂房临河而建,厂房旁边种植着一大片桑树。
  说起许纯锋的创业史,可谓是“因蚕重生”。他过去靠生猪养殖发家致富,后来由于行情不好,赔了近百万元。创业失败后,曾经的小康之家顿时陷入困境之中。面对未来,许纯锋内心煎熬,一脸茫然。
  2015年夏,担任包村干部的镇安县产业中心蚕桑站站长易永荣得知情况后,积极引导他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扶持他种桑养蚕。
  春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蚕,许纯锋的妻子更是从小就会养蚕。在易站长的技术指导和政府政策扶持下,小两口第一年从5张蚕开始养起。
  一日养蚕人,终年不得闲。许纯锋和妻子分工明确,河边的蚕房由妻子打理,自己则负责位于山上的小蚕共育室。蚕前环境消毒、蚕种补催青、小蚕集中共育,养蚕的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不论是养小蚕还是大蚕,桑叶必须有保障。”许纯锋说,养蚕期,每天间隔8小时喂一次,自己种的桑叶不够,就要上门收购。由于上山路不好走,小蚕共育室所需的原材料全靠人挑和骡子驮。当蚕长到五龄,进入盛食期,两个人忙不过来,全靠雇人喂养。
  2021年8月,镇安突遭暴雨。当洪水涌进山下蚕房,许纯锋和妻子不顾危险,蹚着齐膝的水全力“抢救”蚕具和大蚕。等到洪水退去,大部分蚕已被大水冲走,河坝也被冲毁。虽然蒙受巨大损失,但他们从未放弃养蚕。如今,水毁的80多米河堤已用砂石铺就,损坏的蚕房修葺一新。 
   一边种桑、一边养蚕,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经过五六年的发展,2021年许纯锋养蚕500多张,毛收入80多万元。“能够从创业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和帮助。”许纯锋说。
  走出创业失败的阴霾,步入新的致富大道,许纯锋蚕桑产业越做越大,也带动当地50多户贫困户一起增收致富。除了收购桑叶、传授技术外,许纯锋的蚕厂还雇佣大量劳动力。阮英仟就是许纯锋雇的长工之一,“蚕厂最忙时,一天雇佣200多人。我一年靠摘桑叶、打理桑园、喂蚕等收入两三万元。”
  有效扶持 培育主导产业
  位于镇安县西南的达仁镇,地处山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较长,适宜发展蚕桑产业。
  纵观达仁镇蚕桑产业历程,产业波动起伏较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达仁镇一度成为镇安县养蚕大镇,曾有过年养蚕发种达到4000张的辉煌时期。在市场价格低迷、养蚕技术推广受滞时,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养蚕数量锐减。后来,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引下,镇安县实施了振兴蚕桑产业的系列措施,蚕农养蚕积极性高涨,养蚕数量迅速恢复。
  据了解,镇安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镇安县蚕桑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办法》《镇安县蚕桑产业发展风险资金管理办法》《镇安县农业生产综合保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每年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对蚕桑产业发展进行扶持。
  记者发现,根据县委办、县政府办《镇安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扶持办法》规定,小蚕共育每张补助200元(含蚕药20元);新建小蚕共育室,每间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且设施配套齐全的,补助资金1万元;新建养蚕工厂,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且设施配套齐全的,每平方米补助300元;蚕桑用具等设备按采购价50%补贴。
  2016年来,镇安县已累计投入资金近7000万元对基地建设所需的桑苗、化肥实施全额补助,对蚕种、蚕药、蚕具、小蚕共育及共育室、养蚕工厂建设和企业贷款进行补贴,为蚕桑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达仁镇养蚕分为春秋两季,采取“小蚕共育+蚕农饲养”的模式。蚕种到镇后,由小蚕共育室负责抚育至三眠,周期约为15天。随后通知蚕农领回大蚕,14天左右蚕茧上架,由县百盛茧丝绸公司负责统一收购蚕茧。
  “蚕桑产业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据易永荣介绍,蚕农兴桑养蚕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出售桑叶和蚕茧。每亩桑园约产桑叶1500公斤,按照春蚕2张,秋蚕1张饲养规模,年可养蚕3张,刚好为一个成年健康劳动力的工作量。
  目前,全县已发展桑园6.5万亩,其中密植桑园4.5万亩、田坎桑2万亩;有缫丝加工企业1个、蚕桑专业合作社45个、小蚕共育室43处330间、标准化养蚕工厂337处6.9万平方米,有12个镇办88个村8600户群众参与蚕桑产业发展,每年有1300多户贫困户通过养蚕售茧增收实现脱贫并使脱贫成果得到巩固。
  科技助力 壮大富民产业
  丽光村是达仁镇的主要蚕桑生产基地,该村的坎边桑发展经验曾在全县推广。2021年养蚕850张,蚕茧产量达到3.8万公斤,实现产值170万元,户均养蚕3张,人均收入1082元,占人均年纯收入10.07%。
  “我们一方面严把技术关,定期邀请县农业局、县蚕桑站技术人员开展桑园科管、蚕桑养殖技术培训,解决农民不会干的问题。”丽光村支书熊贤军说,“另一方面,严把‘投入关’,足额兑现上级蚕桑政策补贴,组织蚕农购买保险,改善桑园、桑路、桑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屋顶养蚕’等低成本模式,从源头解决农民不敢干的问题。”
  截至2021年底,丽光村桑园面积达到2600亩,建有小蚕供育室1处,发展栽桑户420户,养蚕户287户,有67户189人在册脱贫户通过发展蚕桑产业脱贫。
  胡书田原来是丽光村的村支书,干了20多年,因换届退休,如今被返聘为丽光村小蚕供育室的技术员。“小蚕共育室从养蚕前的消毒到蚕种孵化再到饲养至三眠,整个过程采取统一消杀、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的方式,既保证了蚕茧质量,又减轻了蚕农负担。”胡书田说,小蚕共育室的收益来源于政府补贴,2021年共为村集体创收近5万元。
  为了提高蚕桑产业的科技含量,缓解外部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冲击,镇安大力推行立体桑园建设,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全县10个主要基地镇办都建有示范片(点),分门别类对速生密植丰产桑园、桑园管理微耕、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及省力蚕台等系列省力化新技术新成果进行示范推广。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蚕茧质量大幅提高,为高档丝织品生产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县上探索将蚕桑种植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开展了“桑园+鸡”“桑园+有机蔬菜”“桑园+中药材”“桑园+薯类杂粮”等套种间种间养,实现“一田多种”,提高复种指数,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2021年,蚕桑产业流转土地1.5万亩,群众获得租金收入近70万元;发种1.1万张、产茧370吨,群众通过蚕茧销售直接增收1700万元,其他关联产业收入1000万元。
  奋进十四五,镇安县将全面启动实施蚕桑产业“四个一百”工程,即组建100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建设100个小蚕共育室、100个标准化养蚕工厂、100个百亩标准化高产桑园。到2025年,实现年养蚕5万张、产鲜茧1500吨、缫丝200吨、产值过亿元的发展目标,全力创建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