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再 谈 精 品
张安民
文章字数:1339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叫《漫谈精品》,发表于几十年前的《商洛日报》上,后又被《浙江文化报》转载。近日看到几篇文学精品,我又忍不住想再谈谈文学精品的话题。
  精品究竟是什么,怎样的作品才称得上精品?
  顾名思义,精品就是成了“精”的作品。它可以让你只要一看开头就忍不住想要一口气看完。看到最感人的章节,可以使你眼泪长流,甚至使你发疯发狂。记得我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是坐在床上看的,当时外边正下着大雨。看到主人公之一的田晓霞因坚持去抗洪一线采访而被洪水冲走时,我忍不住号啕大哭,那泪水真比窗外的雨还要大,我气得将书扔到一旁,两只拳头将床板捶得“咚咚”直响,同时边哭边喊:“这么好的人怎么偏偏就死了呢?”但又一想,田晓霞死了,深爱着她的孙少平该怎么办呢?对主人公命运的关心,又使我忍不住拾起书继续往下读。
  瞧瞧,这就是精品的魔力。精品就有这样的诱惑力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催发力。
  精品就像是茶中的极品,也像是陈年的老酒,愈品愈觉其芳香,愈品愈觉其有味。《三国演义》《红楼梦》《平凡的世界》,这三部书我从小看到大,也不知反复看了多少回,每次看都觉得好,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感受。由此可见,精品就是让人百看不厌的作品,就是让人永远难忘的作品。
  有的精品就是极有号召力或战斗力的作品。比如鲁迅先生的《药》《狂人日记》之类的作品就像是匕首一样,毫不留情地直刺黑暗社会的本质,启迪、鼓动国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与吃人不公的社会奋起抗争。再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愚公移山》等,就极具号召力,曾使无数的中华儿女投身革命的洪流中,坚持不懈地与敌人作斗争。
  文有法而无定法,但不管你用何种方法写作,写出来的作品都必须有看点,只要有浓烈的情愫能深深地感染读者,有生动的情节能吸引读者,有深刻的哲理能引人思索,就都是佳作,都是精品。是精品就不会过时,啥时候去看,啥时代的人去看,都会大受裨益。比如一首古诗《悯农》,虽然连标题算在内仅仅只有22个字,但却将剥削人的黑暗社会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能激起读者对不公平社会强烈的愤慨之情。而且其语句之精炼,表现力之强烈,都让人叹为观止。再比如当代作家张宇的中篇小说《乡村情感》,虽然写法很朴实,而且写的是很普通的乡村人的生活和情感,但那朴实的乡情民风却力透纸背,迎面扑来,让生活在城市,厌倦了尔虞我诈、势利寡情的人们仿佛又回到了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的年代,作品相当有感染力和亲和力,不失为一篇小说精品。
  文学作品好与不好,不是由篇幅的长短、也不完全是由主题是不是深刻而决定的,关键是看你写得巧不巧,妙不妙。外国作家欧·亨利写的《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虽然很短,却尺纸兴波,尤其是结局那出人意料地一转,让人拍案叫绝。中国作家刘国芳的《诱惑》、汪曾祺的《陈小手》、许行的《最准确的回答》等,都是篇幅短小但却妙不可言的精品。
  无名作者也许有朝一日会写出精品佳作,大凡大家名家也都是从无名到有名的。相反,名家的作品也不见得字字珠玑、篇篇精品。就是被众人公认的、被历史公认的经典名作,也许还会有败笔,也许还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精品是怎么得来的?精品就是文学新人长期修炼成的一支铁笔妙手写出来的,写出精品的新人从此可能就成了名人名家,成了名人名家的人笔耕不辍,又可能打造出更多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