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于家山的菊芋
刘良荣
文章字数:1162
  菊芋,别称洋姜或鬼子姜,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在商洛农村,人们普遍叫它洋姜。菊芋根部结出的果实比洋芋小,可生吃,可腌制,生脆鲜美,没有生姜的辛辣,又因为产量较高,近几年很受农民朋友青睐。
  于家山村位于会峪沟最上游,隶属于商州区北宽坪镇,地里大部分是沙,正好适合菊芋生长,乡亲们就把大片大片土地腾出来种菊芋。种菊芋的时候,先用拉犁把地翻一遍,再用拉犁把地块拉成行,然后把菊芋种子切成两半,均匀地放在行子里,撒上肥料用土盖好,就不用管了。
  阳春三月,菊芋苗子长出来了,绿油油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迎着和畅的春风翩翩起舞。太稠的苗子,哪里有空地,就移栽到哪里去,准能活泼泼地生长起来。菊芋在长成期内不用施肥、除草、浇水等,多半年就能收获了。
  到了秋天,碧绿的菊芋秆子长得比人都高了,茎上开出了黄色的花,像一朵朵小小的向日葵,远远望去,金黄一片,引得蜂儿蝶儿上下翻飞,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图。乡亲们就知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十一月份,下了霜,天变冷了。等菊芋秆子干枯变黑,乡亲们先用镰刀割了秆子,然后开始挖菊芋。沙地里种的菊芋好挖,挖出来后,只要提着根一抖,菊芋就全部露出来了,沙子也随之掉落。碰到土地,不好挖,也难捡,不小心就把菊芋挖成两半,让人怪心疼的。长势较好的菊芋,一耙子挖下去,一嘟噜一嘟噜的,一棵就能捡少半袋子呢!一个个金黄色的菊芋装进村民的袋子里,一袋袋的菊芋堆成了小山,苍茫的天底下是农人们劳作的身影。田间地头,充满了欢声笑语,有的女孩子一边捡一边拿起手机,唱着跳着拍起了抖音。
  菊芋挖出来后,用水洗净泥沙,然后装袋拉到村委会门口去卖,一公斤1.2元。种得多的人家,一年能收入两三万元,种的少的也能收入四五千元,农人们乐得合不拢嘴。
  记得规模最大的一次收购,是在大河面街道。菊芋从大河面小学院墙后面一直摆到农兴村村委会门口,远远望去,街道成了菊芋的世界,人也多得数不清,车声、喊叫声淹没了整个大河面街道。装菊芋的编织袋子,有红色的、绿色的、黄色的,将整个街道装点得五颜六色,比腊月的集市还热闹。
  过地磅最好了。如果是小秤称,那可累死人了,要把菊芋一袋一袋放在秤上,一秤最多放50袋。由于菊竽产量大,从早上开始直到晚上12点,都有人在卖菊芋。为此,乡亲们就互相帮助,你给我送水,我给你送饭;你给我帮忙过秤,我给你帮忙装车。杨小锋一副热心肠,穿行于卖菊芋的人流中,帮了这家帮那家,帮了老人帮妇女,往往自家的却卖在了最后面。他告诉我说,因为疫情反反复复,今年没有出门打工,就在家种了十几亩菊芋,先挖的卖一些,挖不完的,过了年闲着没事,再继续挖了卖。
  菊芋成了勤劳善良的于家山人的“金串串”,也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村民们说,菊芋繁殖能力强,生命力旺盛,对人要求少,贡献却最多,做人亦当如此。下一年,他们还要种更多的菊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