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制作花灯的八旬老人
本报记者 胡 蝶
文章字数:1626
    汪祥家正在制作花灯架子

    花灯“花样”

    正月十一下午,五里铺村的花灯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民俗展演。

  已列入第三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商南花灯,是流传在商南城乡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起初是山区群众自娱自乐,后来逐步拓展到城镇,城里人也喜欢上了花灯。走进新时代后,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娱乐形式日益多元化,但商南民间依然有玩花灯的深厚基础。
  据相关资料介绍,商南花灯的主要形式是玩龙灯和耍狮子,花样繁多,技艺精湛。配合花灯的杂耍套数还有旱船、竹马、跑云、板凳龙、小车、地蹦子、猪八戒背媳妇等,这些节目都是化装演出,舞蹈与演唱相结合,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让观众开心快乐、放飞心情。商南花灯的乐器比较简单,耍狮子主要用大鼓大铙打击乐器,玩龙灯则配备苏锣苏鼓和唢呐,不配管弦乐器,演唱的歌门也只用唢呐和锣鼓。随着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花灯的表演形式也与时俱进,日益精巧新颖。
  商南花灯的制作,更是当地流传下来的一门极为独特的民间艺术,充分彰显了商南人民的智慧。
  2月24日,记者慕名赶到商南县城关街道五里铺村,走访了制作花灯的老艺人汪祥家。汪祥家今年80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南花灯的传承人之一。
  汪祥家身体很硬朗,也很健谈。
  他在自家楼上专门辟出了一个最大的房间扎花灯。房间的靠窗透光处,摆着一张长长的桌子,上面是剪刀、胶带、刀等各种工具。桌子旁边,是各式各样的花灯架子。所谓花灯架子,就是花灯的骨架,用竹篾子捆扎而成。“这是花灯最基础的部分,也是花灯制作的精髓。”汪祥家说,“我把自家的竹子砍下,用刀破成一片片的竹篾子。这个步骤,有些做花灯的人做不了。比如要根据花灯的形式、大小,决定竹篾子的粗细,制作公、母灯,就破得粗一些、大一些;制作梅花灯,就破成细片儿。然后,用尺子量一量,剪好长度,用大蜡烛烤到一定程度,再放在水盆里泡两秒,这样一处理,竹篾子就不会变形了。接下来,根据花灯的大小,大的用粗铁丝,小的用细铁丝,按设计的形状扎起来,花灯架子就制成了。”汪祥家一边说着,一边用钳子拧着手里的一个花灯架子上的铁丝。他身后的花灯架子样式很多,有他说过的公、母灯,公灯的底部比母灯多一圈外围,以做区分;还有十二生肖灯、蔬菜水果灯、花鸟鱼虫灯以及旱船、轿子、板凳龙等传统花灯。
  做好了花灯架子,后期的工作就是给花灯架子“化妆”:以前是用纸,现在是用布,用针线把布缝在花灯架子上,再把做好的“花样”贴上去,并根据需要做各种装饰,如挂上小灯笼、贴上流苏等。“化妆”的工作相对容易,因此汪祥家一般都是和老伴儿一起做。
  汪祥家的老伴儿拿出了一个装满“花样”的纸盒子,里面是厚厚的一沓儿雕花图样,五颜六色,有油光纸的,有写对联的正丹纸的。“先用订书机订一小沓儿纸,然后拿笔在纸上画样,最后也是最精细的一步,就是拿刀根据画出的图样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汪祥家说。他虽然年纪大了,但视力很好,根据经验,雕刻这些“花样”并不是难事。
  提起花灯的未来,汪祥家流露出些许忧愁。当年,他是凭着对花灯的浓厚兴趣和一腔热血,在叔辈的耳濡目染下自学成才的。现在,孩子们的经济条件都很好,没有谁愿意接受这么一门没有实际效益的传统手艺。“小时候,看叔叔伯伯们做花灯,我就自己学着扎,自己摸索,自己设计,做得不好,就拆了重做。一个像样的花灯架子,有时候要做四五遍。”他回忆道。现在年纪大了,他依然执着,前不久给县文化馆做的鱼灯,人钻进鱼灯架子之后,鱼灯的鱼头和鱼尾都不摇摆。他仔细研究,晚上觉都睡不好,后来发现是鱼头和鱼尾处的铁丝挂钩拧得太死,重新扎了好几遍,才将鱼灯修好。当人钻进鱼灯,鱼头和鱼尾灵活地摆动起来的时候,他像孩子一样开心地手舞足蹈。“很多工艺,只有他才会弄,有时还是琢磨很久才弄好的。”汪祥家的老伴儿说。
  闲来没事,汪祥家老两口就扎一些常用的花灯架子,以备逢年过节耍花灯的时候用。需要用灯的时候,他们就拿出布料和“花样”给花灯架子“化妆”。装饰好的花灯外形精美,活动起来活灵活现,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