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振兴产业促增收
本报通讯员 陈丰武 李 楠
文章字数:1507
    采挖天麻

    采摘香菇

  时下正值春耕时节,3月16日,山阳县两岭镇地膜洋芋套种已全面展开,村民抢抓时节整地、播种、施肥、覆膜,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两岭镇坚持“支部引领、产业先行、党员带头、群众共富”的思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整合各方力量,让基层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让党员冲在产业一线、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释放聚集效应
  “我们东区的食用菌大棚可以免费租给你们,但是每个大棚内要留一个架子,让周边村民种植使用。”3月15日,在两岭镇刘庄村食用菌产业园,两岭镇党委书记虞华勇正在向外地客商推介产业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产业园另一处,趁着好天气,豫西云伟农业公司员工正在晾晒香菇。
  “山阳这边香菇种植成本低,我们专门从河南西峡过来搞种植。”豫西云伟农业公司负责人说,“我们今年计划种30万袋香菇,按一袋利润1.6元计算下来,这比我在老家种50万袋赚得还多。”
  两岭镇针对企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短板弱项,积极联合产业园、刘庄村成立联合党支部,出台《两岭镇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推出“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营造更舒畅、更健康的发展环境。
  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胜荣说:“随着食用菌产业园入驻企业越多,当地群众在园区务工岗位就越多,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
  目前,刘庄村食用菌产业园流转土地300亩,年流转收益5万元,提供务工岗位120个,发放劳务费3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年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激活发展动能
  3月16日,笔者走进两岭镇上坪村,放眼望去,整齐的地膜闪烁着耀眼白光,远处的田地里,种植户正在播种地膜洋芋。上坪村的春播画面,正是两岭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促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两岭镇坚持“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在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等建立产业链党小组12个,划分党员责任区,健全产业发展责任链。
  “我们将资源聚在产业链上,进一步提升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解决了农户单家独户干、市场风险高等问题。”两岭镇党委副书记屈家斌说,镇上去年整合产业发展资金680万元,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已发展连翘、天麻等中药材1.9万亩,中华蜂养殖2200箱,散养鸡2万只,发展香菇、吊袋黑木耳等食用菌200万袋。
  两岭镇还成立了8个就业服务保障工作站,对外搜集工作岗位建立“两岭镇就业信息群”,对内分片包抓开展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1.1万人次,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600人。
  拓宽增收渠道
  3月15日,笔者来到两岭镇竹园村,跃入眼帘的是大片的天麻地,群众正在采挖天麻。经过几年发展,两岭镇的天麻种植面积达800亩、产量800吨,带动2000多户群众增收,成了当地群众的“金疙瘩”“致富宝”。
  今年是村民曹根劳种植天麻的第11年,他通过科学种植,进一步提高了天麻的品质和产量。
  “我种植天麻10多年,以前用的是有性繁殖技术,从去年开始已成功实现无性繁殖,相信今年的收成会更好。”曹根劳说,他今年种植了200亩天麻,并成立了家兴合作社,带领周边群众一起种植中药材。
  李坝槽是家兴合作社的长期务工人员,除了每个月在种植基地打工的2500元收入外,他还种了7亩中药材,一年收入7万元左右。
  “我们用产业联农带农,对农户分层分类、精准施策,采取自主发展、基地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促群众增收,我们还把15名党员培养成懂技术、会营销的‘土专家’,带动全村280户群众种植中药材1000亩,实现户均年增收1.2万元。”竹园村党支部书记周亮说。
  近年来,两岭镇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服务模式,组建2支农业技术服务小分队,建立乡土人才库80多名,开展“点对点”“结对子”活动,帮助破解各类生产难题3000多个;组织种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土专家”等资源,开展农民技术培训2万多人次,200多名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发展多种产业持续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