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商洛 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本报通讯员 王 浩 王 玉 杜金晖 王泉之
文章字数:1404
  近日,在市地方戏曲研究院排练大厅,年轻演员们正在学唱商洛花鼓《屠夫状元》,一旁的商洛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市地方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淼不时帮他们纠正唱腔和动作。
  “市地方戏曲研究院承担着商洛花鼓、商洛道情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工作。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下,不断推陈出新,获奖无数,为商洛赢得了‘戏剧之乡’的美誉。我们这一代人,更要把这两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发扬光大。”李淼说。
  商洛花鼓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在商洛就开始盛行。2006年5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商洛花鼓位列其中。多年来,《夫妻观灯》《屠夫状元》《月亮光光》《情怀》等一个个剧目享誉全国。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商洛开展“周周有戏看”惠民演出活动,让商洛花鼓这个市民喜闻乐见的戏曲“零距离”和群众接触。
  近年来,我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践行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大众、融入生活的理念,多点发力、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多渠道做好非遗传承和传播工作,助力文旅融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日前,在商南县城关小学,学生们正在操场上练习花棍舞。商南花棍舞属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久远,生动活泼的形体展示和富有韵律的表演手法深受群众喜爱。商南县城关小学学生韦嘉琪说:“我觉得跳花棍舞既能丰富我的课间生活,也能锻炼我的身体,更是对非遗的一种传承。”
  为了传承和开发利用花棍舞,商南县建立以志愿者、文化馆专业干部、培训机构老师、学校文艺辅导员、学生家长为成员的培训团队,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培训。
  商南县文化馆副馆长雷燕说:“我们在全县建立了4个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10个镇(街道)均组建了花棍舞培训基地,成立花棍舞文艺团体23个,开办培训班50多场次,培养出业务骨干6000多人,日常参与花棍舞文化活动的有3万人左右。”
  丹凤高台芯子是一种杂技艺术,属于民间社火之一,主要分布于丹凤县境内312国道沿线的龙驹寨、商镇、棣花等镇(街道)。2009年,丹凤高台芯子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非遗文化丹凤高台芯子也进入了校园。在丹凤县第一小学,非遗传承人为小演员们进行化妆、定型。
  丹凤县第一小学学生靳叶子说:“这是我们丹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了解我们的非遗文化,争当小小传播员。”
  丹凤县文化馆副馆长陈琪表示,丹凤县文化馆将积极推进丹凤高台芯子、丹凤面花、丹凤泥塑项目进校园、进基层、进社区,向社会逐步开放丹凤葡萄酒、丹凤老苞谷酒、丹凤柿子醋等酿造技艺工坊,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接触非遗文化的机会。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非遗在带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经济发展。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42项、市级267项、县级42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22人、市级传承人221人、县级传承人203人。陕西丹凤葡萄酒有限公司入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镇安县云盖寺镇,山阳县漫川关镇、中村镇,商南县富水镇被列入省级非遗特色示范镇,洛南花溪弄入选省级非遗特色示范街区。商州黑龙口豆腐干、山阳手工挂面、镇安象园茶等特色非遗工坊已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市文化馆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书亚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社会基础雄厚、后劲十足。我们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让非遗在商洛绽放出更加迷人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