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文化小舞台彰显民生大情怀
本报记者 张 英
文章字数:1763
    常态化文化演出活动现场


戏曲依旧是市民的最爱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6月5日晚,在南秦河生态公园文化小舞台上,灯光闪烁,好戏连连,伴随着悠扬的琴声、婉转动听的唱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我从小就是个戏迷,那个年代文化娱乐活动少。这几年城市环境好,公园舞台多,天天有戏看,还可以上台当主角,找回了感觉。”74岁的市民陈英芹对在家门口的文化演出赞不绝口。
  自今年中心城区常态化文化演出活动启动以来,商州区文工团及50多家民间戏曲剧团、乐队等在城市小舞台以及社区文化广场上演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大餐,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拉动了文化新消费,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商州是文化之城,是幸福之城,更是康养之城。近年来,商州区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均等化、优质化转变,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也为发展夜经济注入更多“文化味”。如今的商州,各类文艺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为康养之都的发展持续赋能。
  在莲湖公园,透过两扇朱漆大门,秦腔《铡美案》的唱词悠悠飘来。推门而入,一座古色古香的舞台展现在眼前,雕梁画栋、斑斓多彩,这就是商州非遗小剧场。
  2022年,商州区在莲湖公园商业街选址建设了商州非遗小剧场,总投资额120万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建设标准化舞台及非遗展厅,定制仿古桌椅,配备灯光、音响等,可容纳200多人观看演出。
  这几年,非遗小剧场、丹江公园的梨园亭以及南秦河生态公园、莲湖公园主角小戏台、滨江银杏公园的文化小舞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里,市民和游客可品一曲秦腔、看一部商洛花鼓、听一段商洛道情,体会这座城市的内涵与温度。
  近年来,商州区以“周周有戏看”和民歌民谣大赛、戏曲进社区惠民演出为载体,以非遗小剧场、梨园亭等6个城市小舞台和社区文化广场为重点,每年举办文化惠民演出200多场。
  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供给侧和消费端深刻变革,一批文化新业态应运而生。商州作为全市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为商州的文化产业迭代装上“加速器”。
  “过去,公共文化服务受到时空限制,覆盖面有限。近几年,商州区借助小舞台建设,将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送到家门口,也为群众搭建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被逐渐打通。”商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晓平说。
  为营造“天天有节目、周周有戏看、月月有比赛、四季有演出”的浓厚群众公共文化活动氛围,商州区围绕办好2024年新年戏曲晚会、春节系列文旅活动、第二届商洛民歌民谣戏曲大赛商州赛区活动、全国群众合唱大赛4项重点文化活动,打造了一批高品位的文化惠民活动。同时,以“十分钟文化圈”建设为抓手,依托社区文化广场、演出舞台等文化载体,精心策划音乐节、广场舞展演、大众合唱节、百姓大舞台、市民文化节、群星艺术节、民歌民谣大赛等品牌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
  针对城乡居民文化需求的差异,商州区还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演出”“送戏曲”等惠民项目,积极实施乡村文化“百名帮扶骨干、百名村晚导演、百名村晚主持、百名村晚明星”的“四个百”人才培养工程,组织文艺骨干与百村结对帮扶,开展常态化文艺演出活动。同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苏陕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精准化、数字化,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目前,14层14102平方米的商州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南秦河生态公园等6个城市文化小舞台投入使用,288个农家书屋以及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村史馆、农耕博物馆等提升改造完成,58个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非遗工坊等主题功能空间成为群众向往的精神家园。
  “我们以‘周周有戏看’和民歌民谣大赛、戏曲进社区惠民演出等十大品牌活动为载体,精心打造了一批突出商州地域文化IP的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文化体育休闲活动,游客可以‘零距离’沉浸式与演员互动,竖起了一批城市公共文化新地标,拓展了公共文化新空间,培育了城市休闲文化服务新品牌,激活了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既让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拉动了新消费,以文化赋能康养之都高质量高品质发展。”张晓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