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以实干实绩开创商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我市全力以赴打好“四提攻坚战”
文章字数:3836
  本报记者 党率航 黄朝梅
  丹凤高新区作为新晋省级高新区获得省级专项资金支持1000万元,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园区建设和产业聚集发展;
  商南县加快钒材料产业园、硅科技产业园、镁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四大产业园”建设,成功引进入园企业12家,商南县域工业集中区获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截至8月5日,镇安县在“一把手”领办盯办机制下指导项目单位89家,集中受理项目审批事项63项,2024年重点项目累计办结172项,为重点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抓要事、攻难点,全力以赴打好“四提攻坚战”,奋力谱写商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经济社会发展捷报频传,以实干实绩开创了商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融合推进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9月13日,驱车驶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商州区三岔河镇,绿树如海、青山如画,“农旅樱谷·水美三岔河”品牌形象更加具体。
  在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中,一排排陆上养殖池波光粼粼,鱼儿欢快游动。一架无人机飞临鱼塘上空,饲料如天女散花般撒下,成群的虹鳟鱼、金鳟鱼和鲟鱼争相浮上水面抢食。
  负责人赵海蒙表示,这里的山泉冬暖夏凉,水体溶氧充足、水质呈弱碱性,是冷水鱼养殖的“天然渔场”。
  商州区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数字产业,让数字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合作,在三岔河镇黄鱼沟村建成全市首个智慧渔业工厂,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共生养殖系统,实现产业迭代升级,成为我市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范例。
  今年以来,我市在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市上争做示范,坚持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三产融合,大力发展“菌果药畜茶酒”特色产业,推动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精心打造区域品牌,以特色产业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赋能,全力打好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攻坚战。聚焦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强化绿色食品和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致力于提升产业附加值,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化,以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特色产业领跑带动下,西北核桃物流园、新雨丹产业园相继建成,持续畅通商货入宁、供港蔬菜等渠道,“商西欧”专列常态化运行,带动更多“商洛山珍”销往“一带一路”国家。依托科技赋能提升生态价值,特色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持续推进,“商洛山珍”愈发闪耀——8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商洛被授予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
  1—7月,全市发展食用菌3.92亿袋、供港蔬菜基地2.2万亩,启动建设鱼菜共生智慧渔业示范基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2个,“商洛核桃”获欧盟认证,丹凤葡萄酒入选中华老字号。
  集聚优势 园区建设提标扩容
  9月15日,位于洛南县的西北核桃物流园的洛味缘电商直播基地里,电商企业员工逐一介绍与核桃相关的农特产品,吸引众多网友围观下单。
  在西北核桃物流园内还设有全国核桃价格指数发布中心,每隔10天发布“新华·全国核桃价格指数”,让洛南县在引导全国核桃市场发展、强化核桃价格话语权重要抓手。此外,洛南县启动运营了全国核桃交易中心线上交易平台。
  西北核桃物流园不仅让产业聚集,也让秦岭山区的搬迁群众和核桃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了核桃物流园,我就不用去外地打工了。装袋、称重、包装,这些活我都能干。我家也有几亩核桃园,核桃收获后就卖到物流园。一年四季都闲不下来,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洛南县永丰镇移民小区群众王莉聪笑着说。
  目前,洛南县核桃产业从业农民人均收入4500元,该产业已成为洛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洛南县依托国家核桃产业示范园区金字招牌,立足核桃产业区位优势、品牌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环境优势,持续培育核桃上下游产业链,着力打造现代核桃物流交易园区,助力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走进陕西国飞领翼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展区,干净明亮的展厅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无人机,复合垂直起降无人机、垂直起降固定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园区兴则工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商州区坚持园区承载、项目带动、产业支撑、集聚集约原则,依托苏陕协作平台,积极构建“东部研发+商州制造”产业发展模式,招引国飞工业级无人机制造基地项目,加快推进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同时,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园区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以营造更优质的招商引资环境,通过园区提标扩容,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并放大,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建设工业园区作为全市工业转型之基、发展之要,不断加强市级统筹,科学布局工业园区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围绕打好园区建设提标扩容攻坚战目标,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形成了以新材料、绿色食品、健康医药、电子信息、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做好管当前、打基础和利长远的实事,坚定不移建园区、强承载,抓项目、强招商,重创新、强驱动,各园区产业布局、承载能力、发展动力、发展保障、发展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增强,为加快提升园区经济规模和竞争力、实现“一都四区”建设总目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强化支撑 创新开放提力赋能
  9月的镇安,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走进镇安县高峰镇陕西均健佳实业有限公司,伴着机器的轰鸣声,生产线上一块块大理原石被切割后,送进了深加工厂房。几年前,陕西均健佳实业有限公司还是一个普通的建材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技术、人才等各种问题。
  “公司目前拥有多项生产应用类专利技术,这些都多亏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帮我们解决了企业创新中的难题。”陕西均健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显铭说。
  为了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市科技局和镇安县有关工作人员带领企业负责人深入高校、科研院所精准对接,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陕西均健佳实业有限公司围绕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延链补链,加大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力度,对石材废料“吃干榨净”,形成多条完整闭合的生产链,产品接连出口中东、欧美等国家。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截至目前,全市科技系统牵线市域企业与西安的高校院所广“结对子”,促成80多家企业与16所高校达成产学研用合作,陕西锌业等7家企业还和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积极破解科技型企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以统筹打好“四提攻坚战”特别是创新开放提力赋能攻坚战为总抓手,常态化开展科技“双进”行动,深度挖掘企业的创新需求,促其与西安各高校院所的技术供给精准对接,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硬支撑”。全面加强对各园区指导,按照塑造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以统筹推进“四提攻坚战”特别是创新开放提力赋能为抓手,实施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形成“协同创新、链式整合、园区承载、集群带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路径,为推动商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协同推进 县域经济提质增量
  9月13日,山阳瑞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小家电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将组装完毕的小家电进行打包,整齐码放在发货仓库。“我们公司有15条生产线,今年上半年的产值达6000多万元,产品出口占比60%,带动了500多人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山阳瑞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胜华介绍。
  “在这里工作,我不用背井离乡,还能照顾孩子,每月有3500元的收入。”山阳瑞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职工张艳笑着说。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牵动千家万户。近年来,山阳县千方百计在稳岗位、促就业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民企就业蓄水池作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批沿海电子企业陆续落户山阳县电子信息产业园,不仅推动了整个县域经济发展,还让群众实现了就地就业。目前,产业园已吸纳来自广州、深圳等地17家企业入驻,投产企业15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人,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2023年,山阳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4.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55.9%、位居全市第一,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民营企业的加速成长、持续涌现,助推山阳经济驶入快车道、焕发新生机。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富民强市的重要载体。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市以加强县域经济建设为抓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城乡协同一体发展,县域之间实现深度合作。县域经济的提质增量不仅提升了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为全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市县联动、左右协同、齐抓共建,落实市级领导包抓产业链、包抓县区等工作机制,压紧夯实各县区主体责任和县(区)委书记、县(区)长第一责任人责任,推动镇村创造性抓好落实,合力推动县区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和绿色水平逐年稳步提升。突出聚链成群,精准对接市域新材料、绿色食品和健康医药、新能源及储能、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康养旅游5个重点产业链群,强化科技、人才、组织方式等赋能,积极打造特色农业强市,培育壮大新型工业,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加快推动县域首位产业、主导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做实富民强县硬核支撑。同时,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统筹抓好各项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打造“一都四区”、推进富民强市、加快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