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奇石古寨
田培信
文章字数:1564
  这是一个石头的世界。
  在马家坪村,一点也不夸张。它地处商南县的山坳里,被国家地质公园金丝大峡谷包裹着,峡谷大名鼎鼎,村子也跟着水涨船高。许多慕名而来的客人,是为了来这里看石头,把导航终点定在汪家古寨,去探秘隐藏于秦岭深处的历史坐标。
  一进村口,每个人必须接受石头的注目。不仅村口,村里村外,房前房后,都是高高长长、整整齐齐的石摆。它们比村里的房子要高,数量也比村里的人口要多。
  车子舞动在水袖般的山路上,我的心也随之飘摇不定。可一想到汪家古寨的神秘,去探访石头城堡,心性瞬间坚定了起来。向导老哥在前面带路,他用柴刀一边扑打着露水,一边削割着藤蔓。刚一歇脚,就滔滔不绝地讲起古寨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大家很受感动。看着我们大口大口吞着新鲜空气,说这棵枯木做成盆景,定能化腐朽为神奇;又说那朵百合花真水灵,那枝刺玫香,他扭着头笑。远处,山寨在茂密的森林里若隐若现,大家相互鼓励着向寨顶进发。
  当年建汪家寨的目的,是为了防匪患。寨子东南西北四面临空,唯有一条暗道似连非连。入寨,必经吊桥。这吊桥,宽一丈不足,长十丈开外,高百丈有余。旧时,匪临寨下,吊桥悬起,秦楚分明,进犯之敌知难而退,寨子与寨子里的老少安然无恙。石寨的形成,是石头的堆砌,是石头的展示,也是石头的升华。建寨时,为了不破坏当地植被,石头全是靠人背、马驮,是从外村运来的。究竟运来多少石头,谁也说不清。据传下来的口信:说是每天累死的骡马,可供建寨的300多位民工吃肉呢。伤亡不仅仅有骡马牲口,还有活生生的人。汪家庄主是下足了血本,操碎了心。你看这些石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可在能工巧匠们的拼凑下,相互咬合着、排列着,严丝合缝。你摸这些石头,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有的夹杂着花纹,有的则一片空白。无论哪一块石头,都拼命发力,与千万同胞手挽手、肩并肩,一起担负着保家护院的神圣使命。寨顶,有一块空地,绿草如茵,想当年应该是一个练兵场。目及之处,多是厨房、卧室、粮仓、瞭望台、枪械库、水池等设施的痕迹。可见,当年建寨时的设计规划合理,布局严谨,施工过硬,才留下如此坚不可摧,易守难攻的石头城堡。
  汪家庄园,说是石头博物馆,也不为过。拱门的石头,经过錾锤的雕琢,横也受力,竖也受力,挑起数十米高的石墙,栉风沐雨几百年,依旧身挺力足,精神焕发。从石门经过,有一种穿越历史时空的梦幻之感。台阶的石头,横平竖直,线条流畅,忍辱负重,甘为人梯。其立面青苔密布,苔藓点点,向人们昭示着雨露的润泽和日月的洗礼。当我弯腰系鞋带时,竟然发现石缝间冒出几株苔花,阳光洒下来,小花美丽极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是此刻最好的诠释。柱子顶部的石头,最为精致,你看那鼓形、瓶形、兽形、六面锤形上的人物、狮兽、莲瓣,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雕刻手法上善于把浮雕,透雕和圆雕相结合,更显高贵典雅,古朴大气。看似立柱撑起百檩千椽万瓦,一柱擎天,其实,全凭柱顶石脚的包容与坚强。
  路的一边是一户有石围子的人家,另一边是一道石墙,借靠石墙用木头搭的圈舍里,不时传出“哞哞、咩咩”声。这个十分家常的场面,有着令人倍感温馨的氛围。圈门没有上锁,只是用一截木棍别着,以防野兽的侵扰。最为有趣的是木门上贴着三张红纸,分别写着:“牛羊成群”“天天长肉”“永不打架”,从天真的字义上看,可能是哪位半大小子的杰作。
  走在山石铺就的小路上,每走几步,就能遇见古老的生活石器:石磨、石碓、石碾、石臼……这里的一切,好像都是石头做的,也都与石头有关。
  在马家坪,每位来看石头、看山寨、看庄园的客人,临别时都不会忘记带回一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以作纪念,我也毫不例外。端详着手上的石头,又想起了向导,多好的大哥呀!他语言朴实,为人诚实,身板结实,多像这里的石头啊!不过,他是会说话的石头,会行走的石头,他身上充满着坚忍奉献的品质,与这里的石头自然融为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