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菌菇香飘万户笑
本报记者 李 亮
文章字数:2419
  开栏的话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全年的重大政治任务。为了贯彻落实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的相关部署要求,全面展示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力打造“一都四区”,奋力追赶超越、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所取得的成就变化。从今天起,本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下开设“喜迎二十大 展现新变化”子栏目,紧扣迎接党的二十大主线,选取基层一线推进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的典型,展现全市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月28日,走进商州区腰市镇双戏楼村,满眼皆绿,空气清新。
  一大早,脱贫户李亚勤穿上运动鞋就出了门。她可不是去地里劳动,而是去“健身”。
  虽然下着小雨,她还是打着伞在家门前快步走了两大圈。运动,已成为她每天坚持的习惯。
  回家简单洗漱,化个淡妆,七点半左右,踏上了去上班的路。
  临走前,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忍不住地笑。是啊,谁能想到四五年前,连5元钱雪花膏都舍不得买的她,现在竟注意起皮肤保养,用起了两三百元的护肤品,并且化起了淡妆。
  从零收入到月收入2500元,从土房到砖房,昔日的贫困户李亚勤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过上了小康生活。
  这一切,源于商州区润科食用菌产业基地在自家门口的落地。
  基地示范 产业带动
  万户群众有了稳定收入
  双戏楼村位于商州区西北部,偏离交通主干线,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没有主导产业,过去群众主要靠外出务工获取生活来源。
  2018年11月,商州区润科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46亿元,在村子建成真姬菇厂区,占地205亩,建设了装拌、采装、搔菌、菌包、培养等车间,是全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菇类作物生产基地之一。
  2019年初,李亚勤就来到厂里工作。因为她做事认真、负责,现在已经是包装车间一条生产线上的小组长。“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每天感觉到很充实、很幸福。”她难掩笑意。
  李亚勤一家6口人,前几年,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老人又患有脑梗,需要长期服药,丈夫一个人在外打工,日子非常难熬。脱贫攻坚政策实施后,他们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有了补贴,日子渐渐好转。后来,李亚勤到厂里上班,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真的非常感谢政府,感谢厂里,帮我渡过了难关。”说着说着,李亚勤眼眶湿润,转身擦拭了一下后,接着说道:“这几年,我们家把老式电视都淘汰了,买了液晶电视,有了电冰箱,别提有多好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泪水未干,笑容又一次荡漾在她的脸上。
  据润科公司党支部书记、常务副经理陈凯介绍,商州区润科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商州区城投公司所属的国有企业,目前有三个食用菌厂区:位于腰市镇双戏楼村的真姬菇厂区、位于大荆镇口前村的绣球菌厂区和位于沙河子镇张村的木耳产业示范园,占地540余亩,企业年生产各种菌类作物2000万袋、2400万瓶真姬菇,年产值1.22亿元,带动了全区17个镇办、200多个村集体、10430户通过土地入股、务工、资金入股等方式获得受益。双戏楼村的真姬菇生产基地规模最大,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当地群众在这里长期务工的有80余人,这个基地已为全区9个镇办、113个贫困村、3524户贫困户兑付产业收益分红资金2539.4万元。 
  党建引领 人才创新
  “三百四千”工程助推发展
  如今,俯瞰双戏楼村,宽阔整洁的路面、优美的自然环境、漂亮的住房以及食用菌厂区一排排整齐的厂房建筑,构成了一幅现代化的乡村画卷。
  说起公司的发展,陈凯感慨万千。2018年,建厂之初,公司没人有食用菌生产经验,更没有技术工人。于是,他和公司领导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并专门拜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著名食用菌专家李玉,得到了李玉院士的技术指导。就这样,靠着一点点学习,积累了较为全面的种植技术经验。
  “万事开头难。我们学到了技术,但要把技术传授给工人,还需要一个过程。那段时间,就自己先带头干,亲自做示范,手把手地教工人技术,一次次去车间检查指导,培养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再由技术骨干传帮带。”陈凯说。
  厂区建好,开始投产,销售就成了关键。线上还是线下,或者线上线下同步?一开始,没有答案。他们深知,只有经过不断地试验和总结,才能走出一条适合发展的路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摸索,公司与西北地区最大的农贸市场——西安欣桥农贸市场签订销售协议,依托他们的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往东南沿海城市。
  为聚力打造“一都四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润科公司积极响应,派党支部书记陈凯到双戏楼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以食用菌生产为平台,带领基地所在村发展经济。
  为完善技术体系、开展技术攻关、确保产品质量,润科公司以实施“三百四千”工程为契机,积极与省微生物研究所联系,通过人才引进,请来食用菌种植专家孟少杰,担任公司的技术总监,负责所有厂区的技术工作。
  “孟总来了后,对我们公司贡献非常大。他提出了大数据培养管理理念,从生产工艺、人员培训、技术调控等方面作了很多改进,使菌种成活率提高30%以上,菌丝生长更加强壮有活力。”陈凯说。
  园区承载 集群建设
  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链
  在白玉菇包装车间,一条连接着出菇房的传送带上,一瓶瓶白玉菇接踵而来,鲜嫩生动,工人进行称重、分级包装后,再装箱,由叉车运进恒温库房。
  宽敞的车间内,包装机不停地运转着,发出“咔嚓”的声音,配合着工人干活的节奏,奏出了一首首悦耳的幸福之歌。
  “这个车间20多个人,都是和我一样的农村妇女,看我们现在状态多好,下班回去,跳跳广场舞,陪陪孩子和老人,生活惬意得很。”工人陈秀娟说。
  “下一步,公司将围绕打造‘一都四区’目标任务,积极打造食用菌产业化联合体,把企业打造成集食用菌菌种资源研究与应用、食用菌瓶(袋)栽生产、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加工、食用菌主题休闲体验及废弃菌棒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辐射带动全市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陈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