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柔 肩 如 檩 扛 大 爱
本报通讯员 陈 锋 涂正英
文章字数:1754
  编者按
  自2015年启动“商洛好人”评选以来,我市不断探索创新、完善机制,逐步构建起“感动商洛十大人物”、道德模范、“商洛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矩阵,累计推荐评选出500多名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使宣传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追求,在全社会营造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为了进一步放大好人效应、打造精神高地,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好人1+1”栏目,持续挖掘报道全市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道德典型,为聚力打造“一都四区”、谱写新时代商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在山阳县户家塬镇康乐村,有一个饱经沧桑的农村妇女王治莲,她虽屡遭不幸,但一双柔弱的肩膀,却如屋檩一般坚韧牢固,撑起了全家老小的一片天,收获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王治莲出生于1961年,20岁时与本村青年敬正华相恋。当时,敬正华的父亲中年丧偶,曾参军时多次受伤,伤病缠身,劳动力严重弱化;二叔有智力残疾,整天四处游荡,不知生计;三叔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无劳动力。面对如此境况,王治莲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于1982年和敬正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王治莲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除了干农活外,还采摘野菜、养猪喂鸡,让一家人尽量吃饱穿暖,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吃饱了肚子,丈夫敬正华的心思也变得活泛起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也开始出门打工补贴家用。随着儿女一个个降生,他们盖起了三间大瓦房,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贫却其乐融融。
  1999年,敬正华到商州寺沟金矿打工。就在一家人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一场大祸却不期而至。敬正华在一次进洞采矿中发生了意外,当场身亡。当时,他们已经有了三女两儿5个孩子,最小的孩子才6岁,再加上三个老人,一家九口如大山一般的生活重担全压在王治莲身上。丈夫没了,家里的天塌了,遭受沉重打击的王治莲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失去了生活的动力和勇气。
  但是,自己可以不吃,家里三老五少却不能喝西北风。身心俱疲的王治莲不得不振奋精神,勉强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同村青年敬正旺深为同情,主动到王治莲家帮忙干一些重活,以解她家燃眉之急。后来,在好心人的撮合下,他们组建了新的家庭,总算是给王治莲一些支持和安慰。
  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吃的,家里10口人,只有3个人的承包地,粮食少,只能靠开点边荒、挖些野菜充饥。每次,她煮好一大锅饭,先给3个老的盛好,5个小的便一拥而上,瞬间便只剩下溜光的锅底。为了让丈夫有力气干活,她每顿饭偷偷给敬正旺留一点,自己则是将就着吃,有时没有吃的了就饿肚子。
  家里也缺钱。为了挣钱,王治莲让丈夫出门打工,自己在家承担所有农活和家务。她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劳动,很晚才能回家歇息。她养猪、养鸡,猪肉、鸡蛋一点都舍不得吃,全部卖了换钱;她种土豆、魔芋、黄豆、药材,只要是能卖钱的样样都种一点,一分钱一分钱补贴家用。到了农闲时节,她便让丈夫回家照看老人和孩子,自己到新疆摘棉花、到韩城摘花椒,为了多挣钱,无论干啥,她总是起得最早、离开得最晚,摘的数量最多。
  地里的活要干,家里的小孩要照顾,洗衣做饭做家务……王治莲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刻不容缓的琐事。每天晚上,老的少的都睡了,她还得缝补衣服,准备早饭。遇到家里有人头疼脑热,她更是彻夜不得入睡。但是,无论再难,她上对公公及两个叔叔,极尽孝道,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吃得好一点、穿得体面一点。下对孩子也是精心照料,让他们吃饱穿暖、按时上学。2002年,二叔苟进文病重,她精心照顾,但二叔还是病重去世了,她和丈夫像亲生儿女一样风风光光办理了老人的后事。
  这样连轴转的生活,王治莲坚持了一年又一年。慢慢地,孩子长大了,两个女儿先后出嫁,小儿子也成了家。特别是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她家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年龄增大,家里两个老人耳聋眼花,行动不便,王治莲让丈夫不再出门打工,夫妻一起在家精心照顾老人。他们每天依然很累,但总算有了盼头。“再苦再难,我宁可自己累点,也不能亏待他们。”
  守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守着一个风雨飘摇的家。王治莲几十年拼命劳作,为的就是让老有所养、少有所依。面对家庭的巨大悲痛,面对长年累月的家庭重担,她苦苦支撑着,凭着这份坚韧和信念,用实际行动撑起了一个破败的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位朴实无华的普通农家妇女身上散发着沁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