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声老师好亲切
胡广林
文章字数:1260
  离开三尺讲台近二十年了,每逢教师节、春节等节日,依然有很多学生打电话、发信息:“老师,祝您节日快乐!”无论是有声的语音,还是有温度的文字,总是让我觉得无比亲切、感动,心情顿时大好。
  行走小县城,于熙熙人流中,于工作有交集的地方,在会场、电梯,甚至菜市场、公交车上,冷不丁地有人喊一声老师,眼前的人,或男或女,满脸是笑,开心得像是突然见到多年未见的亲人一样。有我认识的,亦有似曾相识却不知姓甚名谁的,更有一些根本没有丝毫印象的。我知道,这肯定是我过去教过的那些学生中的一个。认识的,互相谈一些家庭、工作情况;一时想不起名字的,面对我的尴尬,对方倒是毫不在意,除了及时报上姓名,还不断提醒,直到我的记忆复苏,想起当年校园里的某个片段。有时,站在街头、楼道,聊起往昔、现在、未来,打开的话匣一时半会儿关不上。临别,还意犹未尽,免不了留电话、加微信,回到各自家后,继续在手机上写字交流。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古人尊师重教的传承。在我家乡,教师这个职业颇受尊崇,从孩子早期家庭萌教就开始了。我师范毕业后从教,“传道、授业、解惑”是我赖以生存的职业,在塑造孩子们灵魂的同时,也净化着自己的灵魂,与学生们一起成长。能一直得到学生们的敬重,这是任何名利都换不来的。我刚开始教书,就在初级中学带毕业班,有的学生与我年龄相当。任教期间,我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讲台上十几个春秋,带过多少个学生,已无法统计。虽不敢狂妄自大地认为桃李满天下,但所教过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行各业中成为人中翘楚的,不乏其人。这些学生给我带来的优越感,经常让别人羡慕。
  多年前,尚在挤坐敞篷班车出行的年代,我函授本科去西安上课时,就享受到在省城出行时学生车接车送的福利。在家乡,无论是私事还是遇到困难,一个电话、一条留言,学生总能第一时间帮我排忧解难。事隔多年,很多学生都已人到中年,但他们对我的信任一如昔日,夜深人静之时,有学生打来电话与我分享个人职位升迁、商场上成功的喜悦,亦有学生向我诉说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坎坷,还有学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难题,向我求助。一声声“老师”,喊得我舒心惬意,此中幸福,难以言表。
  在当下,很多参加高考的学子,报考志愿时对师范类院校避而远之,甚至是迫于无奈的最后赌注。身边也有教师想方设法地花重金、托关系改行,甚至已被重任为学校管理者的个别教师,也宁愿放弃高职称、高工资,以换个体面的“称谓”而决然离开讲台。忆当年,我改行的原因复杂,有很多人为因素,至今无法释怀。假若现在还能选择,我很想重回校园,然而这已是不现实的奢想。这些年,随着工作单位的变迁,他人对我的称谓也在不断改变,诸如“书记”“主任”之称谓,分不出职位高低、分量轻重,而之于我,只是我与他人区别的代号,都是临时的、短暂的,像称呼陌生人“同志”“先生”一样平淡,终将遗忘。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称谓何其多,一声热情、真挚的老师,饱含感恩与责任,让我受用一生。也时刻提醒我:即便现在不能再以“学高为师”,但力争做到永远“身正”为范。只有这样,才无愧于这一声声亲切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