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镇安发展“五小”庭院经济——
美了农户院落 鼓了群众钱袋
本报通讯员 陈风军 陈乾宝 田 浩
文章字数:1899
    村民发展蚕桑产业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出门务工本来去的地方就变少了,加之我过了60岁,出门务工没人要。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县上鼓励我们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的土地和空间发展‘五小’项目,搞活‘庭院经济’,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家庭和老伴,还能在家门口赚钱。”日前,镇安县柴坪镇桃园村脱贫户陈德辉笑呵呵地说。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随着“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镇安县针对境内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产业规模小等问题,用活政策、发动群众,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全县156个村(社区)大力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五小”庭院经济项目,持续让农民富起来、生态美起来。
  精耕细作:绿了农田,美了院落
  初秋时节,走进柴坪镇和睦村边缘易致贫户李荣朝家,只见房前屋后杂草没了,地里的时令蔬菜长势喜人,紫色的茄子、红色的西红柿、绿色的辣椒,应有尽有。房前20棵李子树上挂满了红果子,李荣朝正忙着采摘李子。
  “以前,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村上让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了我们才动一下、清理一下,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种菜、种果树,政府还给我们补助钱,不光吃的瓜果蔬菜有了,还能帮我们增收。现在不用干部催,我们都抢着把房前屋后的荒地拾掇出来种上蔬菜,吃菜不用愁了。”李荣朝笑着说,“现在群众把自己的菜园子看得就跟宝贝似的,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菜园子里忙活,院落周围的环境也变美了,吃起新鲜蔬菜也方便多了。”
  现在走进镇安县乡村,像李荣朝一样的家庭比比皆是,村民房前屋后整齐干净,菜园里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
  精细管护:多了产业,鼓了钱袋
  “听说对房前屋后种植茶叶和桑园进行科管还有补助,我就把后檐坎子上种植的2亩茶叶和3亩地密植桑园进行了科管,给茶园‘理个平头’,现在看起来显得精神多了。”在柴坪镇桃园村,突发严重困难户许胜祥指着桑园乐呵呵地说。
  桃园村是养蚕种茶大村,许胜祥就是养蚕种茶大军中的一员。目前,他家的茶园经过科管长势良好。许胜祥有茶园和桑园,村上为他配发了有机肥,并及时发放了政府补助,现在许胜祥干起活来干劲十足。
  “今年光茶叶我就卖了2万元,科管之后桑园桑叶产量大了不少,去年我养了1张蚕,今年养了2张蚕,蚕茧卖了3000元,桑叶都没吃完,养蚕忙的时候还能用桑叶来喂猪,人也轻松了不少。”许胜祥一高兴就说个不停。
  像许胜祥一样干劲十足发展产业的农户在镇安还有很多,农户把房前屋后的“荒废地”变成了“致富田”,既增加了家庭经营性收入,又汇成户户增收的大产业,脱贫群众的口袋随之慢慢鼓了起来。
  错位发展:活了经济,乐了村民
  “壳儿硬,壳儿脆,四个红衣姐妹隔墙睡,从小到大背靠背,盖了一床绿色疙瘩被。”这句顺口溜说的是镇安县高峰镇三台村“土专家”齐荣绪引进的新品种红仁核桃。
  2010年以来,齐荣绪就成了杨凌农高会的常客,12年间风雨无阻,成就了如今远近闻名的“红仁核桃之王”。2017年,他将红仁核桃品种引进高峰镇三台村,种到了家门口。2021年,第一批幼苗开始挂果,有20多公斤的产出,每公斤售价达100元至120元,附近群众争着买回家尝个新鲜。
  风清气爽的秋季,笔者走进高峰镇三台村,只见漫山遍野的核桃树硕果累累。“红仁核桃的特点是个大、皮薄、好吃、好看,用手一捏就开,吃起来非常方便。”齐荣绪满脸笑容地说。
  为了扩大种植,2017年,51岁的齐荣绪注册成立了三台村五家山专业合作社,专门吸纳想种地、肯种地群众为成员,目前已有26户群众加入合作社。目前,三台村五家山片区合作社渐渐进入正轨,产业渐渐发展壮大。其中改良的红仁核桃200多亩,丰产期预计年产5000公斤;板栗改良嫁接200多亩,林下种植天麻60亩、猪苓20亩、淫羊藿20亩,木耳、香菇20多架,周边群众零散种植的林下作物也接近200亩。
  齐荣绪种核桃15年,被百姓称为“核桃哥”。他高兴地说:“现在看到农村的路通畅了,环境也变美了,心里感到高兴。今后,我将继续带领老百姓把核桃产业发展好,把核桃产业的精深加工做好,持续增加收益,带动更多的老百姓通过发展核桃产业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
  为了大力发展“五小”项目,支持广大群众和经营主体发展小产业基地,用一家一户的小基地串联成线,镇安县先后制定出台了《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三十条支持措施》《镇安县支持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五小”项目的实施方案》等政策,用好用活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技术力量,确保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减、持续扩面,促进群众收入稳中有升,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农家庭院,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目前,全县培育产业大户5300户、产业基地113个,发展茶、桑、烤烟、魔芋、板栗、核桃、中药材等产业122.7万亩,畜禽存栏96万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