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每一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家
本报记者 胡 蝶
文章字数:1679
小组活动上,李艳艳(中)教“娃”认识颜色。

成人礼

益智游戏

生活技能培养

  9月27日上午,秋雨淅沥。在商洛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李艳艳正和“娃们”做小组活动。“娃们”是李艳艳与这里的其他员工给智障人士所取的昵称。
  记者一进教室的大门,就有一个穿着格子衬衣、眼睛大大的男生站起来,热情地走到记者跟前,不说一句话,把记者迎进教室。走到小组活动的大桌子旁边,记者才惊讶地发现,这些李艳艳嘴里亲切地叫着的“娃们”,年龄参差不齐,有好几个看起来已经很大了。“我们这里最大的‘娃’,已经快50岁了,最小的才15岁。”李艳艳看出了记者的心思,赶忙在一旁解释道。
  “娃们”围着大桌子,正埋头认真地在纸上写字。能明显地看出,他们的智力与一般人相比有所欠缺,但他们都很热情,写一写字,会停下笔,好奇地看着李艳艳和记者交流。
  李艳艳2012年9月就到商洛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来了。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她,本意是来当一名艺术调理老师,没想到因为表现较好,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让她去西安学习了一个月,又默默地考核了两个月,于2013年5月将负责人的重任交给了她。“那时候太年轻,真是无知者无畏啊!换成现在的话,我肯定觉得自己干不了,要好好考虑一下。”回忆起当年,李艳艳很认真地说。
  李艳艳说的,是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商洛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是一个民办非企业的社会服务组织,由商洛市残疾人联合会与西安慧灵智障人士服务工作站于2011年7月合作成立,致力于在商洛地区推动智障人士社区化服务理念,关注智障人士的生存与发展,运用丰富的社区资源,为智障青少年及成人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帮助他们建立、发展与个人、家庭、社区之间的良好关系,使他们能真正地融入社区,享受应有的生活乐趣和平等的权利。李艳艳从正式接手商洛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起,历经9年多才将其发展成为在市残联6楼有一个日间照料中心、在大赵峪有一个长期进行托养服务的农场、专门为15岁以上智障人士提供社区化服务的活动基地。由于社会服务组织在工作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欠缺,她经历的艰辛可想而知。
  2015年,商洛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申请了一个中央财政项目,得以为中心的“娃们”减免了长达一年的部分服务费。等到该项目到期,需要恢复正常服务费的时候,很多家长表示不能接受,因此流失了一部分“娃”。由此造成的影响是,2018年一整年,李艳艳都只能为工作人员发放最低的基本工资。尤其是2018年七八月间,情况特别艰难,服务中心到了一个很难解困的瓶颈期,工作人员也随之流失。为了缓解困境,李艳艳以身作则,带头一个人身兼数职。随后,又在西安慧灵的指导下,尝试做托养服务。她暂借西安慧灵的资金,在大赵峪租了一个有两层半小楼的院子,供托养的“娃们”居住,院子后面是一亩地左右的农场,供“娃们”种菜、浇水、拔草、采摘果实,进行农疗。也算因祸得福,商洛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在已经有西安、安康、郑州等地的家长将“娃们”送来托养,甚至在此处过年。
  “娃们”因为智力残障,很多还伴随着癫痫的风险。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以一当二,解决人员短缺问题的同时,也学习基本的医疗等知识,全心全力照顾“娃们”,与“娃们”建立起了极为深厚的感情。这里的“娃们”有小组活动,学习看图认字、简单计算、安全防护等基本的生活技能;有外出活动,如在马路上学习辨认红绿灯等;有节日里的联欢活动以及各类拓展活动,比如去丹凤棣花等地举办夏令营等;有属于“娃们”的成人礼,即在年满18周岁的当天,为“娃”穿上正规的礼服,教“娃”进行宣誓,牢记未来作为成年人应该担当的责任等。
  李艳艳与中心的工作人员交谈时满面春风,提起发生在每个“娃”身上的故事更是如数家珍。“社会组织的生命力有时候是很脆弱的,我身为商洛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一直都如履薄冰。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我们的服务人数能够逐步增加,我们的工作人员能一如既往地努力做好服务工作,把这个‘学员喜欢、家长放心’的服务中心越办越好,与我们的‘娃们’一起维护好这个共同的‘家’。”望着窗外的细雨,她的眼里有希望,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