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敬老院里的幸福时光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241
  2012年,商州区三岔河镇敬老院还在建时,相关领导找到村小退休教师刘恩良,请求他担任敬老院长。之所以找到他,原因有三:一是刘恩良性情和善,有文化懂道理,在村民心中有一定的威望;二是他当过小学校长,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三是他是本地人,对村情民意知根知底,能待长久。
  10年时间,转瞬即逝。刘恩良不负众望,一直守着这座乡镇敬老院,看着它越建越好,院民们越来越有幸福感,他的内心说不出的喜悦与满足。目前,三岔河敬老院有护理员9名,接收来自商州区沙河子、牧护关、大荆等地的老人66人。可以说,刘恩良是我市近年来养老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名参与者和见证人。
  2013年,三岔河镇敬老院正式投用,陆续接收了20多名五保老人。“这些老人大都体弱多病,居住条件差,有的吃饭都成问题,来敬老院就图个吃饱穿暖,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刘恩良说,那时敬老院条件还很差,冬天在活动室生炉子取暖,现在全装上了中央空调,洗衣机、冰箱、蒸饭灶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
  2017年之后,是三岔河镇敬老院发展最快的几年。据刘恩良回忆,当年,省民政厅向市上发放了18张失能病床,商州区民政局全部给了他们,一时间,三岔河敬老院出了名,远处的一些人听说这里条件好,可以接收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纷纷慕名前往。与此同时,连年增加的技能培训也使护理人员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由于认识水平有限,敬老院护理员主要满足于让老人吃饱穿暖,经过多年的培训,护理员的护理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了一些急救常识、护理知识,学会了使用血压计、血糖仪等简单仪器。“如今,我们对护理的要求更加科学细致,不主张一味地服侍老人,而要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去动脑子、去活动,使其身体和精神状态更有活力。”刘恩良说,护理的细节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很多老人脾气暴躁,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爱心,要面带微笑去沟通,在言语上多鼓励。
  敬老院的管理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逐步改进。“很多院民没事干,常在院子转来转去,感觉很无聊,我就想能否找些事情让他们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其找到自身的价值。”2015年,刘恩良提出了“院务自治”理念,成立安全组、卫生组、生产组,鼓励每个院民结合各自特长,积极参与院务管理,让院民自己当家作主。后来,在镇政府的建议下,院里还组织成立了爱心服务队,定期组织院民打扫周边村道卫生,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公益,以此回报社会。2020年,他们流转了一亩地,加上周边村民不种的撂荒地,组织有劳动能力的院民挖地、除草,种些当季蔬菜,供应本院的食堂。“田间劳动让大家身心愉快,不仅吃上了亲手种的新鲜菜,还节省了一部分开支,一举多得。”刘恩良高兴地说道。
  今年夏季,商州区残联在三岔河镇开展手工编织技能培训,刘恩良组织部分院民也参与了培训,其中两人熟练掌握了编织技术。“我们将积极引导两人带动更多的院民学习编织,也希望爱心人士或爱心企业帮忙进行销售,让院民找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外界对敬老院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刘恩良告诉记者,“以前认为这些人很可怜,现在可以说他们是来享福的,甚至还有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