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秦岭深处是家乡
江城子
文章字数:1394
  秦岭深处的镇安,是我的家乡。在唐诗句里,那是一处“百里都无半里平”的地方。在世人眼里,那是一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在我心里,那是一方魂牵梦绕的家园。
  在这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地界上,山岭层峦耸翠,溪流奔腾不息,孕育了别样的自然风貌。山民、客民和睦相处,积淀了南北交织、秦头楚尾的人文风俗。
  三十多年前,我告别家乡,求学工作、成家立业。虽行走在异乡,但家乡的每一丝变化,时时牵动我的心。我的根脉还留在家乡,时常想念那里的山川河流、那里的往事今生……
  故乡,是一方精神家园,饱含着先辈亲人们生活奋斗的悲辛和喜悦。山里人穷苦,靠天吃饭,凭力穿衣。若逢灾荒年月,生命就如同烛火,在风雨中飘摇。我的太奶,以两担麦子的价格,被卖给大户人家,抑郁而终;我的太婆,以观音土充饥,喝了掺有石灰的稀粥,当夜离世;我的太爷,腰上绑着绳子,去洪水中捞“浮财”,被大浪卷去……
  未曾经历漫漫长夜的凄苦,怎能理解盼来黎明曙光的欢欣。新中国成立后,祖辈们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爷爷不做挑夫了,不再奔走于花门楼、翠华山崎岖难行的古道,去西安当了厨师。外爷早些年入了党,当选第一任合作社主任,带领分了地的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祖辈们常常念叨:“共产党是救苦救难的大恩人!”父辈们怀党恩、感党情,无论做哪一行,都勤奋努力,积极上进,我们家族中先后出了十几位党员。
  家乡山大沟深,交通非常不便。1958年,家乡修通第一条公路时,结束了“陆路不行车”的历史。如今,公路通车已处处可见,偏僻山村的乡亲们也能享受现代交通的便利。家乡的交通发展,连接了山外的世界,不断缩短着与城市的距离。
  1960年,家乡建成第一座水电站,县城基本实现了“点灯不用油”的夙愿。20世纪80年代,搭上建设全国电气化试点县的快车,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如今,随着装机容量140万千瓦的西北地区首个抽水蓄能电站的即将建成,家乡的水电事业发展将迎来新的前景。
  新世纪以来,党的惠农惠民政策如同阳光雨露洒入山乡大地,润泽了乡亲们的心田。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取消农业税,生态补偿机制颁布后,乡亲们种地有补贴、护林有收入、降污有奖励。不用缴纳农业税、特产税,多种经营路子宽了,家庭收入提高了,乡亲们的脸上有了更多的自信和笑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移民搬迁工程接连落地,特别是党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以来,山乡激发出旺盛的创造活力。在党和政府的对口帮扶下,在扶贫干部的血汗挥洒中,乡亲们搞多种经营,搞特色种植,走上了小康新征程。
  乡亲们搬穷窝、挖穷根,从高山移民到山下,从深沟搬迁进社区,住上了明亮的房子,就医和孩子上学都有了保障,还能在家门口的工厂里打工。山青了、林茂了、水绿了、路平了、人富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好。
  鉴古而知今,登高以望远。一乡一邑之盛衰,无不折射出民族之荣辱、国家之兴替。百年中国之沧桑巨变,清晰可见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迎难而上、艰辛探索、砥砺奋进、逆境超越的征程与足迹。秦岭已见证,历史会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取得民族独立,才能走向国家富强,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真心祝愿我的家乡,远离颠沛流离和苦难彷徨,不再有挥不尽的泪水和悲伤,乡亲们都过上世代期盼的美好生活;衷心祝愿我们的党,在新的百年征程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祝愿凝聚磅礴力量的中国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向着星辰大海,再创盛世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