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黑龙口豆腐干,舌尖上的“老味道”
本报见习记者 刘桃李
文章字数:1496
    熬制

    售卖

    豆腐干定型后“剥干子”

  立冬过后,记者来到商州区牧护关镇秦岭铺村,只见阵阵热气不时从一座座制作地道黑龙口豆腐干的作坊冒出,随之飘来阵阵豆香气。
  当记者来到惠民豆腐坊时,只见屋里摆放着磨浆机、大锅、案板等物品,一个靠窗的角落里,村民张娥和儿媳妇张莉娜正麻利地把煮沸的豆浆点好卤,娴熟地包出一个个大小相似的雏形,有条不紊地制作豆腐干。
  “我们全家齐上阵,一天能做200斤豆子左右,从开始选豆子泡到卤好,要连续干6个小时。”张娥说。
  这些正在制作的豆腐干第二天就可以售卖,有些送往商洛市区几家店铺,有些是外地客商预定的,有些留着卖给过路的旅客,基本上都是按量按需准备。
  “有个渭南客商一周来一次,每次都批发2000多片豆腐干回去卖。”张莉娜一边忙一边说。
  惠民豆腐坊卖的都是新鲜豆腐干,主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控制豆腐干的老嫩程度,进行最传统的线下售卖,不用真空包装网络发货。“像西安人普遍爱吃嫩些的豆腐干,我们发往那边的就卤得次数少,咱这儿的人爱吃硬一点的,就多卤几遍,这样能满足不同顾客的要求。”张娥说。
  黑龙口街道上,数家店铺门口都放置着木架,上面整齐摆放着做好的黑龙口豆腐干,它们呈手掌般大小、圆角方形,小巧精致。
  “我这店从40多年前开业,就一直卖着豆腐干。街道上主要经营吃食的店和我们一样,基本都卖着豆腐干。”商户胡芳说。
  牧护关镇位于秦岭深处,有着营养丰富的高山大豆和富含矿物质的岩缝山泉,依托这些自然资源,一代代勤劳的老黑龙口人用积累的传统秘方加工改良,制成了耐嚼有味、口感独特的黑龙口豆腐干,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我们这儿的豆腐干好,主要是本地水好,之前有外地人来学习了制作技艺,然后回去后做,但是味道怎么也不对,还专程跑来拉水了。”胡芳笑着说。
  秦岭铺村村委会主任易中印说:“我们这里基本上是家里几辈人都在做豆腐干,属于传承下来的老手艺了,我家四辈人都在做豆腐干。”
  据了解,已经合并到牧护关镇的原黑龙口镇地处312国道和101省道交汇点,是联系商洛、西安和渭南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明显。当地人就抓住这个商机,把豆腐干卖给过路的旅客和司机,他们不仅自己吃,还带回去给亲朋好友品尝,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黑龙口豆腐干就成了一张响亮的名片,豆制品渐渐成了当地人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
  “这地方光我村上,最多时就有三四十家豆腐坊,每天能发30多筐货,一筐150片左右,量太大了,本地豆子不够用,基本上每家一年都要从东北、河南等地拉10吨以上的优质大豆。”易中印说。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去年水毁道路影响,黑龙口街道过路的客流量大减,卖豆腐干的店铺、做豆腐干的人也减少了很多。“之前那边街道最多时开了6家店,现在剩两家了,我原来一年最多时要用近30吨豆子呢,现在一半都用不到了。”黑龙口街道的商户寻宽盈皱着眉头说。
  据介绍,制作黑龙口豆腐干要经过选料、泡豆、磨浆、滤渣、煮沸、点卤、装袋成型、挤压定型、卤制、晾晒等10个步骤,生产过程全部采用手工制作。每天制作豆腐干时需要凌晨两三点起床,一直忙到天亮,基本上除了过年几天时间,三百六十天几乎不休息,十分辛苦,因此做黑龙口豆腐干的手艺人大都是中老年人,少了后继力量,这也是豆腐坊减少的一个原因。
  “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我儿子他们那些年轻人嫌麻烦,就逢年过节回来帮几天,其他时间都在外面,不想在老家做豆腐干了。”胡芳无奈地说。
  酒好也要勤吆喝,生意变冷清加之年轻人的排斥,使得黑龙口豆腐干这一传统手艺陷入了目前的尴尬境地,但胡芳对此却很乐观,“我婆婆她们那代人靠三寸金莲勤劳制作了一辈子豆腐干,对我们这辈人影响很大。我们也做了半辈子了,随着村子发展得更好,以后孩子们肯定也会像我们一样,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