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村美民富产业兴
本报通讯员 马 柠 柯贤喜 辛恒卫
文章字数:1461
    养殖业成为村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

  红墙绿树相映衬,楼房宽敞又明亮,成群牛羊结队行……初冬时节,走进“颜值”和“气质”并存的秦岭深处的镇安县茅坪回族镇红光村,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红光村抢抓政策机遇,理清发展思路,找准比较优势,强化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我是老养殖户,今年养了5头牛、30多只羊,都是改良品种。现在价钱稳定,一头牛可以卖到1.5万元左右,养殖辛苦,但收入还是不错。”说起产业发展,村民魏正宏侃侃而谈。
  红光村海拔高、坡度大、土层薄、肥力差,规模化种植难度较大,但境内北阳山千亩天然牧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有独特优势。该村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优势条件,争取项目资金支持,通过“建良舍、扩规模、用好料、施良方”的方式,持续发展壮大畜牧养殖产业规模,不断延长牛羊产业链条,擦亮传统畜牧养殖产业名片。
  红光村先后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新建牛羊圈舍54间、改造圈舍96间,建设标准化青贮池56个。村两委干部引导村民养殖利木赞、西门塔尔、夏洛莱等3个优良品种牛1200多头,养殖白山羊1700多只,带动全村260多户群众发展养殖业,使81户脱贫户有了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
  在畜牧产品加工销售上,该村注册了“伊兰妹妹”等商标出售本地牛肉干,形成了牛羊肉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2021年,该村仅养殖业一项,户均收入万元以上。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传统产业“活”起来了,特色产业也跟着“火”起来。
  红光村积极联系对接县林特产部门专家到村里进行土壤和水质检测、开展实地勘验,为特色产业发展问诊把脉。
  红光村土地连片、光照充足,道路密布、土地耐旱,具有发展烤烟产业的优势,村上因地制宜,打破传统种植习惯,率先在民族镇发展起烤烟产业,种植烤烟面积300亩。
  面对发展烤烟缺技术、无经验、少设施等难题,村两委班子咬定目标不放松,既分工又协作,从最简单的流转土地入手,坚持一边学习种植技术要领,一边狠抓栽培工作落实,先后签订烟叶种植收购合同3份,争取资金80多万元,建成现代化烤房10个、储烟房1处、工作大棚1个,修建大型蓄水池2个,组织开展烤烟种植技术培训12次,培训村民120多人次,实现了烤烟种植技术、经验和设备从无到有的蜕变。
  “今年我村烤烟丰产丰收,不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很高,预计创收在80万元以上。通过发展烤烟产业,还带动了村里男女老少150多人在烟地务工,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增收的目标。”谈起今年发展烤烟取得的成效,村党支部书记马云学乐呵呵地说。
  劳务品牌越来越靓
  “以前父母身体不太好,我一直在家照顾他们,今年老两口身体好转了,村上介绍我到西安一家泡馍馆工作,月收入5000多元,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真心感谢村上帮忙给我联系工作。”谈起今年在外务工的情况,村民杨付宝激动地说。
  红光村在大力发展烤烟、光伏等特色产业的同时,持续重视劳务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安业清真”劳务品牌,建立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的就业互助带动模式。村上通过帮助申请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等途径,支持鼓励有能力的群众到西安投资开办清真餐饮店;采取自主联系、组织介绍等方式,鼓励支持劳动力到西安等地回民餐厅就业,着力做大唱响“安业清真”劳务品牌。今年以来,红光村有800多人次在外务工,其中仅在西安开办民族餐饮店的就有130家,直接从事清真餐饮行业服务的有500多人,全村每年劳务收入在千万元以上。
  “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群众持续增收有了保障。去年,全村人均收入 10800元,今年预计人均收入增长10%以上。”红光村党支部副书记马成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