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夜 宿 故 园
胡中华
文章字数:1097
  很久没有回故园过夜了,常常思念那万籁俱静的山村夜晚,小院的廊檐旁,山风徐徐,烟火闪烁,絮叨不休的陈年往事……
  去年装修了老屋,多次准备回故乡住几天。是暮春小城的春色唤醒了乡愁,还是乡村清新空气的强烈气息吸引了我的感官?星期五下午女儿开车带我和妻子回了故园。
  山村的傍晚沉浸在一片金色的光辉中,河边的嫩柳如丝,山坡显示着苍翠的茵茵绿色,汩汩的溪流,鸣叫着归巢的小鸟奏响了晚礼曲;黄的连翘、白的梨花、红的樱花,装点着宁静的山村,一切还是那样的美好。
  小车停在门前的道场上,边下车边和固守在山村的邻里们打着招呼。漫步回到了阔别的家,屋内经过装修显得整洁利落,哥嫂过来帮忙,不一会儿就打扫干净了。坐下喝茶,感到有一种归属感,似乎觉得小城好像是旅店,这里才是真正的家。
  夜慢慢地笼罩着山村,和过去不同的是,门前公路上有太阳能路灯,家家里外都亮着电灯,山村一片光明。不同的是,过去家家人多,入夜了各家相互串门,家长里短地聊到夜深才回家,人与人之间有一种亲密感。我每每回到故乡,堂兄弟们总要聚到一块儿聊到夜深。现在老兄弟们多谢世,小辈们多在外地打工,闯荡自己的世界,大多数还在小城里买了房,在家的只有几个无所事事之人,在外边打过招呼就算尽到了礼节。一个个都早早地回到电视机旁,各看各自爱看的电视。翻看着手机,捕捉那天南海北的信息。信息倒是流通了,人却常常关进了盒子里,与外界很少沟通,人与人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面纱。
  我想,这大概是山区的局限性,现在政策好,个人的生存空间大了,依赖性小了,自我意识强了,自以为离了谁都可以生活,不必要过多地交往。邻里之间常常会为一棵树、一垄地争得面红耳赤。这种闭塞的意识、以我为尊的自私心理既与农耕文明不相符,也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我有点为这部分人的未来担忧。
  在哥哥家吃过晚饭,聊了一会儿家常,就回家休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一会儿是男女老少在大田耕种,一会儿是挑灯在打谷场打麦,一会儿是宣传队演戏,一会儿是在山坡上分粮,一件件不断呈现在眼前……刚迷迷糊糊进入梦乡,远处的犬吠声又惊醒了甜蜜的梦。梦中的父母还是那样笑吟吟地迎接归来的儿孙,我不知道泉下的父母过得是否安好,我只觉得那是我心中最大的痛。父母在世时温饱虽然解决了,生活相对还比较困难,现在家家天天都在“过年”了,可他们早已离开了人世……
  当我再次醒来,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起身洗漱,慢步走出家门,清新的山野空气醉人,对门几家已下地耕种了。漫步在山间的小路上,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低头遐思,少了那些熟悉的身影。感恩是道德良心的体现,怀旧是生活的积淀,是年岁较高的通病。我苦恋的不是故乡的山水,而是那些有恩于我的故乡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