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豆腐飘香
本报记者 王尚锋
文章字数:985

用石磨磨豆子
  屋外,雪花飘飘,寒气袭人。屋内,热气腾腾,豆腐飘香。2月3日,纷纷扬扬的大雪给寒冷的腊月天增加了浓浓的年味儿。在洛南县四皓街道南沟社区,村民王振书正在拐着石磨做豆腐。用最原始的方法磨豆子,王振书使尽了力气,也融进了他对年的期盼。
  民谚称:“腊月廿五,推磨做豆腐。”因豆腐与“头富”音相似,被人们寄予了“新年富贵”的希望。在这一日,家家户户忙着做豆腐来迎新年。62岁的王振书继承祖辈传统做豆腐的手艺,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过去每一年的腊月廿五,农村人是家家做豆腐。豆腐要做好,首先从选豆开始,必须选择当年的新大豆,经过8至10个小时的浸泡。浸泡好以后,豆子膨胀,一掐开以后,里面没有‘芯’,这就算浸泡好了。”王振书说。
  做了30年豆腐的王振书动作娴熟,对火候的把握也了然于心。谈到制作豆腐的往事,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他10多岁跟着父亲磨豆子做豆腐,做豆腐是个技术活,也是件辛苦事。“人说撑船、打铁、磨豆腐是世上三样苦。第一次磨豆子,可能就10岁的时候,沿一个板凳上去就开始磨豆子了。大人一看这娃都磨豆子了,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一生注定就是做豆腐的吧。”王振书感慨地说。
  忙活了半天,浓浓的豆浆出锅了,豆香四溢,豆浆微凉才能点卤。豆浆渐渐凝固成豆腐脑,从锅里舀出来后,裹好后放到豆腐床上,等待水干,一块豆腐就成型了。过去,豆腐做好了,套上架子车,王振书开始走村串巷卖豆腐。当时只有一盘石磨,日子过得紧巴巴。
  王振书介绍,小时候,吃不饱,没有啥吃,每一年都盼着过年哩。到腊月廿五了,家里做上一座豆腐,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就感到非常幸福了。
  1998年,王振书办起了豆腐坊,解决了全家温饱问题。2005年,他又租赁了厂房,添置了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开始自己创业。2009年,靠做豆腐,王振书自建了一院房屋,住上了新房。靠着做豆腐,他还供两个女儿上了大学。如今,女儿都有了幸福家庭。
  目前,南沟社区发展旅游业,王振书的石磨豆腐成为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喜爱的美食,总是供不应求。他已将生意交给女儿经营,今年又兴高采烈地磨豆子,是为迎接春节,和一家人欢欢喜喜过大年准备的年货。
  “过年了,就高高兴兴做一座真真正正的石磨豆腐,和娃团聚,吃上团圆饭。过年做豆腐是家里的传统,因为豆腐的‘腐’和富裕的‘富’是谐音字,有吉祥如意好兆头的涵义。豆腐跟‘都福’是个谐音,说做豆腐过年了,大家都有福!”王振书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