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走出国门的“漫川大调”
本报通讯员 金功文
文章字数:1314
  “漫川大调”是流传在山阳县漫川关镇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是南北人员往来、物流交汇、文化融合的产物。兼具越剧、黄梅戏的柔媚细腻和秦腔、眉户的粗犷豪放,凸显南北文化、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曲目名称类似宋词元曲,意境曼妙,音律优美。因其曲牌之多、套路之广、唱腔之雅、曲目之丰,远远胜出一般的民间小调。在曲牌丰富的基础之上,形成大量用多支曲牌连缀的套曲以及由数首套曲组成的连本套曲,可以演唱多个情节的长篇故事,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现存剧目30多种120多个曲目。
  “漫川大调”是今人冠以的名称,山阳县文化部门挖掘整理这一极具特色的地方曲艺,令其顺利入选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山阳剧团应邀赴韩国参加第六届“石榴花之春”文化交流活动,表演的“漫川大调”《四大景之春》《四大景之夏》赢得现场阵阵掌声,受到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漫川大调”的源头因无一页片纸记载,而难以定论。单从词曲看,“漫川大调”应该先从南方溯江传入,这种敲唱艺术在吸收扬州“清曲”唱腔唱词(扬州“清曲”也有“四大景”“满江红”等词牌)、“敲瓦碟”伴奏技巧的基础上,吸收越剧、黄梅戏和秦腔、汉剧多个剧种的唱法以及来往的皇宫官员、乐师带来的宫廷音乐,融合漫川一带风行的俗曲民调,经漫川本土文人和艺人作词谱曲、杂糅相融、兼容并蓄、推陈出新而产生的地方曲艺。
  “漫川大调”曲词优美、表演自由。其词句讲究合辙押韵,以五言、七字见长。如《四大景之春》写道:“春打六九头,春雨贵如油,春山春水春杨柳,春草池边卧春牛……”不足百字,便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漫川关美若画卷的春天景色。还有《田园乐》:“秀水名山,修一座茅庵,不大不小,不窄不宽,良田树木,曲水一弯。绿竹四围,松柏撑天。桃红李白,掩映眼前。宅边栽菊,池里养莲。板桥曲窄,锁之在林前。”它是一种敲唱艺术,表演形式朴素自然,演唱灵活。表演者无须化妆,不用道白,有无动作都行,随时随地都可演出,街边、凉亭、广场、廊桥、戏楼等,都是表演的最佳场所。演出场地无背景灯光,歌者既是演唱者,又是伴奏者,一个人敲着瓷碟能唱。道具极简,拿根筷子、敲着小碟就开唱了。艺人在自唱自敲时,摆动自如,姿态优美,仿佛风撩柳枝、鱼戏荷叶。并且能敲出很多曲调、唱出跌宕起伏的故事。多人演唱时,一人弹三弦,一人用筷子敲打小瓷碟伴奏。一人主唱,多人伴唱。打套曲,亦可加以二胡、洞箫、敲边鼓伴奏,兼有昆曲、京韵大鼓和江南丝竹的韵味儿。要用吴侬软语、婉转圆润的漫川话演唱,才能唱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味道。漫川话既有楚方言的绵柔亲昵,又有豫方言的朗润雅趣,咬字轻快,吐字柔媚,语尾上扬,宛若歌唱。
  “漫川大调”讲究唱功。演唱者主要靠伴奏和歌唱来刻画人物形象,叙述婉转曲折的情节,描画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和山水景色。一个演员可以在一场表演中表现多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形成朴素自然、清新简洁的表演风格。听众通过歌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
  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演进,“漫川大调”形成了歌词细腻抒情、曲调和谐优美、伴奏简约新奇、音乐柔美悦耳、旋律婉转流畅的独特曲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地方曲艺中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