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守艺”四十载 编出好奔头
本报通讯员 刘 曦
文章字数:1000
  对于从小就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竹子编织的簸箕、箩筐、背篓等农具是再熟悉不过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篾编,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在丹凤县土门镇高峪村住着一个心灵手巧的篾编手艺人,用执着的毅力坚持篾编,一编就是40多年。
  这位篾编人叫彭海潮,今年57岁,自幼患有腿疾不能直立行走,仅靠双手艰难支撑身体。小时候由于家里很穷,彭海潮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开始跟着老父亲学习编竹筐、背篓等农具。
  一手握刀,一手扶竹,把竹子剖成粗细均匀的竹条,再将竹条削成各种规格的竹篾,这些篾片在彭海潮的手指间前后翻飞逐渐成型,变成一个个精美别致的篾编手艺品。因为长年舞弄篾刀,彭海潮的手指和手掌早已布满了厚厚的老茧。谈话间,只见他熟练地把一根毛竹的关节用篾刀削掉,从中间剖开,将其剖成一根根的竹条,再刨去表面的青色,将竹条剖成薄薄的篾条,这是精细活,非娴熟的技术不可。他说,编织并不是最难的工序,最难的是破篾,就这一个步骤没有一两年的工夫是练不出来的。
  2018年3月,竹林关镇丹水社区陕南移民搬迁点建成后,受镇政府领导邀请,他来到了社区工厂上班,政府免费为他提供宽敞的工作间、休息室和厨房,鼓励他多带些徒弟,将篾编手艺发扬光大。彭海潮做的篾编物品以竹篾的原色黄色为底色,部分做篾具的竹条染成红色、蓝色、绿色等编织成图案的竹笼,用以表现吉祥喜庆,在邻里八乡出嫁女儿时父母都会买一对作为陪嫁,寓意日后生活美满幸福。彭海潮的篾编日用品美观、实用、环保,在竹林关镇说起篾编工艺,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通过新建的电商运营中心,将他的篾编产品成功销往全国各地,现在,他的篾编生意比以前好了很多,月收入3000元以上。
  对现在的生活,彭海潮表示很满足:“党的政策确实好,政府现在免费给我提供了门面房,不用像以前那样带着篾编满集市跑。镇政府领导干部和丹水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了解我的生活状况和经营情况,提供指导意见和帮助。”说起这些变化,他脸上露出了憨厚朴实的笑容。在传承篾编手艺实践中,彭海潮不仅仅满足于编竹筐、背篓等传统农具,他还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大胆探索创新,在篾编手工艺品上多下功夫,目前,他的篾编工艺品已有上百种样式,许多手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每年的桃花节,他的篾编工艺品引来很多各地游客排队抢购。
  彭海潮身残志坚,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生活,传承了篾编技艺,既实现了自我价值,又传承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