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小红薯也能成为“大产业”
本报见习记者 孙远飞
文章字数:1426
  “我们这款红薯粉皮久煮不烂,筋道可口。低卡、低热量、美味健康,筋道滑弹,除了好吃外,红薯粉条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真正的绿色健康粉条,营养又美味……”5月22日,记者走进山阳县高坝店镇石桥村粉皮展示馆,看到主播王怡正在直播介绍红薯粉皮。
  “你看,这就是我们主播正在介绍的红薯粉皮。”石桥村党支部书记南华森拿起一盒产品向记者介绍起来。据南华森介绍,高坝店镇石桥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手工红薯粉条专业村,石桥村手工红薯粉皮历史悠久,早在清末时期,当地居民就以高山红薯为原料磨成淀粉,制成粉皮,以供食用,其制作工艺经过百年打磨,能够完美地发挥出粉皮独特风味,红薯粉皮作为当地传统美食,深受当地居民喜爱,在县域内甚至周边县都享有盛名。
  立足当地特色,大力发展手工粉皮制造业。近年来,石桥村由村党支部牵头,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合作共赢,走出了一条依托粉皮加工带动村内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致富路,也跑出了石桥村乡村振兴路上“加速度”。
  谈起石桥村发展红薯粉皮的渊源,“这就与村里的年轻小伙管新文有重要关系了。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人才也不可或缺。”南华森说,“如今要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让乡村经济得到有效发挥,管新文就是我们村乡村人才的代表。”
  指针拨回2021年。“2014至2019年,管新文在西安开贸易公司,中途我打电话说村上事务繁多想让他回来帮忙,但他因公司繁忙一直都没机会回来。2021年年底他回家过年,我又到管新文家里,告诉他村上年轻人大多都外出了,村上需要他这样有正能量的年轻人……”南华森说。
  得到村里人的认可,管新文内心大受鼓舞。2022年3月,他进入村委会,在走访入户时,管新文发现石桥村的群众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加工红薯粉皮,跟他们闲聊时,管新文问到销路,大家都说只能赶集时售卖。面对产品好但销路窄、群众整体的收入不高的情况,管新文陷入了沉思。
  “当时我就在想村上能不能成立一个合作社,由专人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既然答应回来,那就得做点什么。”管新文带着他的想法去了北京农业大学、杨凌、河南巩义、山东等地学习考察,通过市场调研、外出考察,他发现红薯粉皮的前景很好。说干就干,管新文着手建立加工厂,回想开始时也有诸多不易,第一大难题就是合适的场地。村上给安排到安置楼,但是里面要搞无尘车间,要办生产经营许可证,困难重重。南华森又不断想办法解决,最后选定了现在的场地。
  2022年11月,陕西致宏源远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主要以红薯粉皮为主打产品,把生产、包装、销售融为一体运营。从传统的手工制作、人工户外晾晒到现在智能化的制作,出产率从之前的一天加工50多公斤提升到一小时加工150多公斤。生产的红薯粉皮有鲜、干两种,鲜的即刻食用,干的便于存放运销,在制作过程中,选用原生态材料,使用原生态工艺,无任何添加剂,是地道的绿色传统特色美食。
  小红薯也能成为“大产业”,企业不断创新,研发出低糖、低脂、高纤维的红薯粉皮,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模式畅销到商洛、西安等地。2023年销售额达到30多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分红了10万元,带动当地30人就业,年收入增长6000元以上。
  谈到未来,管新文信心满满。他坚信红薯粉皮将成为石桥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并不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下一步,将积极打造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力争把绿色、优质产品带去更多地方,助力群众增收,描绘出更加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