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洛南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文章字数:1087
  本报讯 (记者 米子扬 通讯员张浩楠)近年来,洛南县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通过“建强一个体系、实施两大项目、开展三类活动、抓好四个强化”的“1234”工作法,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强“一个体系”。洛南县成立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出台《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规范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文旅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实施提品质项目。建成洛南县游客服务中心、秦唐街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项目并实现运营;人民广场、花溪弄城市书吧建成投用;洛南盆地旧石器博物馆建设正加快推进;县图书馆已按照国家一级标准提升改造并于今年2月份顺利对外开放,截至目前,累计接待读者6万余人次,发展新读者2000余人,办理读书证5000余张,县图书馆获评国家二级馆;县文化馆正在按国家二级馆标准提升改造,计划年内建成。实施补短板项目。目前,已实现基层“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覆盖,全县16个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有独立场馆,247个村(社区)均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配套建成室外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场所,石门镇、景村镇、麻坪镇被命名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
  开展“三类活动”。围绕群众多元化公共文化需求,精心策划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开展惠民演出活动,大力推进文艺创作活动。成功举办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仓颉文化旅游节、伶伦文化艺术节等30余场次;举办写生展、书画展、盆景奇石根艺展等50余场次。全县各镇、村(社区)组建秧歌队、舞蹈队等民间演出团体210余个,以各类空置率高、利用率低的基层文化场馆为载体,开展惠民文化活动155场次,让“老场馆”迸发“新活力”。
  强化经费保障。将县图书馆运转基本费用、公共文化图书购置费和每年常态化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经费列入县本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强化队伍建设。招录音乐、美术、戏曲等多个专业领域文化人才20余人,打造了一支业务过硬的文化骨干队伍。强化服务效能。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社区文化室和村级文化室普及率达到100%;先后建成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站1个,镇级服务点16个、村级服务点243个;配套建成县图书馆、16个镇文化站和12个社区标准化电子阅览室。强化非遗保护。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挖掘县域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9个、市级非遗项目54个;以县域非遗文化资源为素材,制作以仓颉、伶伦为主题的动漫作品及文创产品,全网发布以仓颉传说、洛南静板书为主题的原创歌曲《洛南·仓颉颂》《洛南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