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镇安 深入实施“千万工程” 打造和美宜居新山城
本报记者 谢 非
文章字数:4122
    丰收村“三区三园”民宿集群

    丰收村创意民宿区

    渔坪村农旅产业园打卡点

    渔坪村农文旅产业园主题餐厅

    正河村兰花产业园兰花培育棚

    正河村兰花产业园兰亭花市

    渔坪村农文旅产业园主题餐厅

    正河村兰花产业园

  在商洛西南一隅,秦岭蕙兰在这里绽放,冷水鱼在这里畅游,极具特色的五彩民宿坐落在绿水青山间,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焕发着新颜……镇安县一个个美丽乡村正在经历蝶变,萌发着崭新的希望。
  近年来,镇安县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生态功能县定位,以生态为底色,以干净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以美丽为形态,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荣获了“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等称号,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愈发清晰。
  源头活水来 乡村特色养殖兴起
  6月17日,在蓝天白云倒映的池水中,一条条金色的鳟鱼仿佛在天空中畅游。镇安县高峰镇渔坪村的冷水鱼养殖场内,养殖场负责人王全走在鱼池边,认真检查每个池中鱼的生长情况。
  “目前,我们的养殖场有金鳟、虹鳟、鲟鱼等品种,整个养殖规模有30多万尾,每年能产出20多万公斤的冷水鱼。”王全介绍。
  2019年前,王全在西安除养殖冷水鱼外,还经营着一家饭馆。一次招商大会中,王全了解到镇安县高峰镇渔坪村自然环境优越。经过实地查看,他发现当地山体属于喀斯特地貌,水温常年在12℃~20℃,非常适合冷水鱼生长。
  “今天的气温是22℃,但是水温只有14℃,渔坪村的水真的非常好,这也是我最终在这里选择建厂的原因。”烈日下,王全看着温度计笑着说。
  经过仔细考察,王全将自己的养殖基地搬到了秦岭深山中。“除了水温,鳟鱼对水质要求很高,水要干净无污染。你看,工人们正在用工具搅动池水,让底部沉淀物随着水流飘走,保持池水干净。”王全指着远处的工人说。
  如今,王全的冷水鱼已经销往全国各地,仅2023年售出冷水鱼10多万公斤,实现利润500多万元。
  白色的帐篷、碧绿的草地、磨盘铺成的小路……这是最近刚建成的渔坪村鳟鱼生态露营基地,里面设置了餐厅,可以让游客品尝到最新鲜的冷水鱼大餐。鱼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成说:“村里除了冷水鱼养殖,还有大棚蔬菜30多亩、红仁核桃500亩。新建成的共享小菜园,可以供游客认领租种,感受种菜、采摘的乐趣。”
  如今的渔坪村,建成了以渔洞河为基础,以“三区两基地”为核心,集田园游憩、生态体验、科普教育、乡村休闲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园。去年以来,渔坪村接待游客1.2万多人次,带动80名群众务工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
  守得住绿水青山,引得来“金山银山”。渔坪村因境内渔洞河而得名,正是由于河水天然纯净,才成为冷水鱼的最佳养殖地,也成为镇安县整流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点村。
  近年来,镇安县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7个整流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布局,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四大提升行动,力争5年建成40个“千万工程”示范村,其中省级示范村33个,通过示范引领、全面推进,带动整体提档升级。
  深山蕙兰香 造就百万绿色产值
  秦岭有兰草,幽香满山川。在高峰镇正河村的中国·镇安兰花产业园现代化大棚里,成千上万盆兰花郁郁葱葱,姿态优雅,在温室里自由生长。
  “蕙兰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的兰花之一,深受兰友喜爱。秦岭蕙兰更是以香浓、花大、莛高、色艳等特点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6月13日,有3位从韩国来的客商专程来选购兰花,一次就买了几十株回去。”6月17日,正河村党支部书记杨自有笑着对记者说。
  正河村全村位于海拔800多米的深山之中,当地村民一直都有品兰花、育兰花、售兰花的习惯。近年来,正河村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投入1.09亿元资金,引进12家企业和45家养兰大户,培育了130多个珍稀兰花品种,建成了秦岭兰花品种最全、设施最优、声誉最好的秦岭蕙兰保护繁育基地,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兰花产业园开园以来,共举办了150场次兰花主题活动,成功举办了陕西省第十六届兰花展示交流会,先后吸引了山东、湖北等8个省和韩国、日本等7个国家(地区)的1000多个兰花组织、3000多名养兰大户前来参展交易。依托兰花这一特色优势资源,正河村建园区、优环境、兴产业、促增收,走出了一条兰香四溢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子。
  在兰花产业园,种植大户朱有云正在侍弄棚里的兰花。朱有云在老家营胜村种植兰花有20多年,目前,他种植兰花6万多盆。朱有云把15个大棚的种植基地安置在老家,在正河村的兰花产业园租了一个大棚用作产品展示、销售。
  “每月5号,这里都要举行兰花交易会,来自天南海北的客商都会齐聚一堂。这里给兰花种植、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朱有云说。
  除了兰花种植,朱有云还注册了商标,开发了一系列兰花产品,包括兰花茶、兰花点心、兰花扇等6大类,极大地增加了兰花产业的衍生品和附加值。
  正河村村民不仅发展兰花,还在农旅融合的路子上探索。“从上个月开张到现在,我已经收入了3000多元,我对目前的状况挺满意的。”正河村六组村民王芳说。
  上个月,王芳把自家二楼改造成有4间客房的小旅店,每到举办兰花交易会的时候,就会有外地客商来住几天,这样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另外,王芳还在兰花产业园的运营公司担任财务人员,每个月收入四五千元。
  目前,正河村有400多户兰农,种植规模达30万盆,带动全县5200多户群众参与兰花种植,规模达230万盆;建立“村社合作+业态公司+兰花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将土地等资源入股产业园,村集体每年分红33万元;产业园聘用村里87名群众进园务工,从事管护、保洁、安保等工作,人均年收入1.2万元左右。园区周边群众通过积极发展民宿、餐饮,年增收超过300万元;销售兰花系列产品,年增收超过100万元。
  “我们不仅要将兰花种好,也要群众学习兰花所代表的品格,让兰花高洁、典雅的品质成为当地乡风民约的内核,按照‘院落清、兰花香、物整洁、人精神’的标准,我们集中打造了87户兰花庭院,建设了136户兰花宜居农房,提升了村容村貌,形成了富有兰香兰韵的优良环境。”高峰镇党委书记储德宝说。
  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镇安县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将村庄、产业、土地、旅游、环境、公共设施配套等实行“多规合一”,编制了98个实用性村庄规划,将全县所有村进行划分,确定了生态康养型、农旅融合型、民族风情型、文化传承型、传统原乡型5种类型,加快建设“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幅画”的秦岭山水乡村。
  竹林建农庄 丰收村里幸福多
  “今天上午,西安来的11位客人刚走,总共住了5天,我收入了4000多元。进入夏季,大城市来旅游住宿的人不少,我们这里的农家乐家家生意都不错呢!”6月17日,家住青铜关镇丰收村竹林村庄的高良全一边打扫卫生,一边高兴地说。
  以前,高良全家在村后的山上,因为之前她家是贫困户,在享受扶贫政策搬迁后,盖起了新房。第二年,村里搞起了旅游开发,高良全顺势开起了农家乐,到今年是第8个年头。由于她为人厚道,烧得一手好菜,吸引了很多回头客。如今,丈夫在外打工,女儿已经工作,儿子上大学,高良全在夏季经营农家乐,秋冬季节出门务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富足安稳。
  走进竹林村庄,平坦整洁的入户路,两边竹篱内整齐的小菜园,路边随处可见的野花,富有乡村风俗的“喜阁”“寿阁”……丰收村将生态康养、农旅融合、宜居宜业三者融合,将村里的第十组建成了生态康养型的竹林村庄。
  今年以来,丰收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塔云山、童话磨石沟两个景区旅游资源,建民宿、优环境、促增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扮靓乡村“容颜”,因地制宜建设改造公厕、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圈舍等;利用传统院落四周闲置地块,建成菜园、花园、游园等各类特色休闲观光园,推进生态建设;积极推进“三学四提五争当”乡风文明提升工作,通过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评选“文明家庭”26户、“好公婆”4名、“好媳妇”4名,让孝老爱亲、诚信守礼的身边典型在群众中发挥示范效应。通过家风家训、传统美德等院落宣讲会,持续深入传承良好家风,不断培育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乡风,实现民风变好、乡村变美、群众进步的崭新局面,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迈入竹林村庄的村民方启祥家,一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放映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更令人惊讶的是它依旧能正常工作。方启祥是村里农文旅产业人才工作室的负责人,由于自身爱好,他喜欢收藏旧物件、制作根雕和石头画。在一间屋子里,架子上摆满了各种石头,根据石头的形状,方启祥在上面画上了图案。
  “这几年村里搞起了旅游,外地来的游客多了。有不少游客来我家参观,看到喜欢的就买走了。我喜欢做盆景、刻根雕,还雇了5个村民帮忙,带着大家一起致富。”方启祥说。
  沿着丰收村的入户路继续往村子深处走,便来到了童话磨石沟景区。整个景区青山环绕,在创意民宿艺舍的屋顶能够鸟瞰整个景区,五彩缤纷的童话屋创意民宿与蔚蓝的天空相映成趣,远处泳池的水一级一级地流下,形成了多层小瀑布,即便在盛夏,也能让人顿时感到凉爽。
  “我们的创意民宿罐罐屋以四季区分,将其分别涂成4种颜色,春为粉色,夏为绿色,秋为黄色,冬为蓝色。”童话磨石沟景区经理王飞介绍,童话磨石沟是一个研学游、亲子游的互动空间,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农耕,在玩乐中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力和创造力。景区设置欢乐农场、奇幻旅行和童话谷创意民宿3个主题,集住宿、体验、教育、娱乐于一体,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丰收村变身“童话世界”。2023年,丰收村接待游客17万人次,带动当地150多名群众务工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同年,丰收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青铜关镇党委副书记寇文瑞表示,今年,青铜关镇将按照分类打造、全域提升的思路,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建设精品创意、亲子休闲、大众服务三类民宿集群和农耕文化体验园、传统文化体验园、亲子互动体验园,满足游客多样性的需求,让丰收村实现乡村颜值、内涵的双提升,成为市民向往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近年来,镇安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民俗民宿等农业新业态,全面叫响“来安去安·小城镇安”文旅品牌,推动农业由“卖产品”向“卖文化”“卖服务”转变,全县建成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发展中高端民宿50个,2023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