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保护利用种质资源——
镇安“岭沟贡米”再度飘香
本报记者 李小龙 张 矛 通讯员 侯 瑜
文章字数:1357
    6月24日,在岭沟村的稻田里,村民在辛勤劳作。

  如果说种业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种业的“芯片”。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条件。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种质指农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重要的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都属于种质资源的范围。
  镇安县西口回族镇岭沟村地处南北气温0℃分界线和800毫米降水线上,这里就是“岭沟贡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建设所在地。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岭沟村,眼前层层叠叠的稻田依山而建,田里水稻长势极好,绿油油的一片,让人犹如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村民在稻田里各自忙碌着。
  据了解,岭沟村平均年降水量804.4毫米,年均日照1947.4小时,年均气温12.2℃,无霜期206天,属于北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具有陕南秦巴山地气候的典型性。
  程家川一带系谷地,山势宽敞,属喀斯特地貌,富含石灰岩、泥灰岩和锶、铁、钙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山边有山泉多处,常年涌流不息,泉水呈淡红色、油质状,夏季清凉、冬不结冰,非常方便灌溉水田。利用泉水种植的稻谷品质好、香味浓,大自然用这种神奇的水浇灌着这片稻田,让这里产出的大米清香四溢。
  据《镇安县志》记载:1900年,慈禧太后到西安巡查期间,陕西布政司选岭沟米进献,慈禧以米为餐,香味奇特,久聚不散,沁人心脾,当即定为“贡米”,自此,“岭沟贡米”就成了王室御用米。1955年,陕西省委选购镇安县岭沟精米100公斤用于外事交际处招待外宾;1966年程家川稻农选精米25公斤,上京敬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2019年,“岭沟贡米”被列为十大优异种质资源第二位。
  然而,因岭沟米混杂、退化严重,生长高矮不整齐、容易倒伏、穗变小、抗病力减弱、易落粒、成熟度不一致、米质变差且产量极低,农户难以糊口,便将稻田改作鱼塘,“岭沟贡米”产量逐年萎缩,迫切需要保护开发。
  植物的基因都蕴藏在种子当中,种质资源是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为了破解发展困境,岭沟村开始实施“岭沟贡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建设。该项目围绕“岭沟贡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通过整治农田、改造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备等,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据介绍,“岭沟贡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实施主体为陕西岭沟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及水产养殖。2021年以来,陕西岭沟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修田建渠,已建成岭沟贡米高标准种植基地100多亩,产量达1万多公斤,带动群众增收30万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通过“岭沟贡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的实施,可实现“岭沟贡米”由农户分散、碎片化种植向企业集约化生产转变,加大特有珍稀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提高贡米知名度,借助贡米悠久历史打造贡米文旅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村,保存和延续优质水稻基因资源,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项目建成后,岭沟贡米种植基地将达到400亩以上,可实现年产贡米6万公斤,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可为周边区域农户提供稳定就业岗位40个,年增收5万元以上。同时,进行贡米深加工,培育特色产业,在强化镇安“岭沟贡米”这一特有优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同时,打造“岭沟贡米”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