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游鹿柴
文章字数:1736
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
初秋,云淡天高,微风不燥,正是踏秋登山的好时节。
过了辋川镇河口村的辋峪河桥,西行约百十米,山沟西侧略显平整峭立的崖石上,“鹿柴”二字映入眼帘,朱色的隶书遒劲而秀美,大字上方,有一行小字:“王维辋川别业二十景。”
妻轻轻唤了一声:“噢,原来鹿柴在这里!”
小沟大致呈南北走向,宽约十米,仅容纳一道一溪,修筑平整的硬化路蜿蜒向南,伸向幽静的山谷。沿山路前行,两旁山势陡峭,天空仅有窄窄的一绺。在东边耸峙山峰岩体的表面,一道道长年流水剥蚀的痕迹以及飞鸟栖息留下的鸟粪清晰可见;崖石裂隙间,也许是鸟儿衔来,或许是风儿吹落到这里落下的草木种子,在薄薄覆土里发了芽生了根,枝丫伸到外面,向阳而长。远观整个山崖,如一幅年代久远的写意山水画,斑驳、淡雅、古朴、极富韵致和趣味。
这处山崖位于沟道东侧,高出谷底十多米,山崖对面路边的红色岩石上,写着“哑呼崖沟”字样,应是户外旅行爱好者标识地名所为。
清代光绪年间编撰的蓝田县志中,此山崖被称为“鸦护崖”,是因其外形似一矗立的石锥,东南与绵延的山体相连,位置正处于两道山谷的交会之处,经常有鸦鹊盘旋、栖息,人们便称其为“鸦护崖”,后世谐音误化成了“哑呼崖”。
山谷空寂、静谧,松涛阵阵,空无一人。只有喜鹊、乌鸦和不知名的飞鸟掠过时,几声长长短短的啁啾鸟鸣声回荡在山谷中。向西转过“鸦护崖”,山路盘旋,逶迤前行,人字形交合的山谷略缓了些,两边山坡上,草木葳蕤,白皮松、栎树、油松等高大的乔木郁郁葱葱,厚密的枝叶向外伸展,阳光透过树枝间隙,在林木下厚厚的枯叶腐枝上留下斑驳相间的光孔。
橘黄色、乳白色的百日菊,点缀在路边的野草丛中,不时见到一株株的核桃树、板栗树,树冠如盖,枝头挂着累累的果实。密林中突然窜出一只松鼠,嘴里叼着一颗核桃,怕是受到了惊扰,瞪着惊恐的小眼睛,慌乱地跑向对面的山坡。
王维的《鹿柴》我在上小学时已背诵过,多年来,一直心心念念,奢想前往这一秘境寻游,终遂夙愿。虽是初次登临至此,却丝毫不觉陌生,就如见到神交已久、暌违多年的故人。有话语声隐隐传来,似乎就在不远处,但感觉又在云雾缥缈的山巅,抬头搜寻,四处张望,难觅踪迹。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踏入了王维笔下的那片诗意天地。金榜题名的王维,在历经人生磨难、官场沉浮之后,中晚年居住于辋川的庄园,是为王维辋川别业。从此,寄情山水,参禅悟道,过上了半官半隐的悠闲生活。
居辋川数年,他将这片庄园修葺改造,并对应辋川二十处景致,写下了二十首辋川山水的诗作,这二十首诗与其好友裴迪唱和的二十首诗,称《辋川集》,其诗意纯净超然,禅意深远,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之作。
思绪在王维的诗词中徜徉,脚下兜兜转转在现实的鹿柴中。山谷里,一丛花草、几株树木、数处山崖,仿佛都浸染着诗意,清幽、空灵、寂静,人与山步步相随的意趣、远离世俗的轻松、格物明理的愉悦,一时间将我包裹起来,身心感到前所未有的澄清、明亮。
前行至谷顶山脊的垭口,几处青瓦土房掩映在枝繁叶茂的树冠之下,约莫有十来户,只是房屋显然已长久无人居住、照料,墙皮皴裂,铁锁把门,狗尾巴草及不知名的荒草遍地疯长,看情景这里成了一种念想。院落西侧,一株高大的国槐,虬曲苍劲,树干有数抱之围,树龄已高。皴裂的树皮,如老人脸上深深的皱褶,它见证了这里曾经的风霜雨雪、时光流转、烟火人间和岁月变迁。
再向山下走,已无成形的道路,我俩不敢涉险。眼望四周,翠峰耸立,山挽山,山抱山,山叠山,峰回路转还是山,群山如浪。天上白云苍狗,忽南又北,飘忽西东,山峦阴阳昏晓,让人神思悠悠。
回程再经“鸦护崖”,夕阳斜照,幽暗茂林下的青苔便有了金黄色的光晕,神奇而自然的景象让我惊叹。鹿柴的禅意真实地显现在我的眼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苍山依旧,青苔墨绿,一咏一叹之间,时光已隔千年。
河口村鸡鸣犬吠,袅袅升起的炊烟,飘荡在村庄的上空。村口那棵老桑树,巍然挺立,虬劲苍郁,摇曳多姿,是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它和村口伫立的石狮子,一起守护着这个古老的乡村。
辋川河桥两侧护板上,依次展示着王维在辋川所作的二十首诗作,图文并茂,古韵悠长,让我流连忘返。在须臾不停的光阴里,《辋川集》和那滔滔的辋峪河水,仍在滋润着后世的人们。
回首鹿柴,农夫荷锄归,倦鸟相与还。
初秋,云淡天高,微风不燥,正是踏秋登山的好时节。
过了辋川镇河口村的辋峪河桥,西行约百十米,山沟西侧略显平整峭立的崖石上,“鹿柴”二字映入眼帘,朱色的隶书遒劲而秀美,大字上方,有一行小字:“王维辋川别业二十景。”
妻轻轻唤了一声:“噢,原来鹿柴在这里!”
小沟大致呈南北走向,宽约十米,仅容纳一道一溪,修筑平整的硬化路蜿蜒向南,伸向幽静的山谷。沿山路前行,两旁山势陡峭,天空仅有窄窄的一绺。在东边耸峙山峰岩体的表面,一道道长年流水剥蚀的痕迹以及飞鸟栖息留下的鸟粪清晰可见;崖石裂隙间,也许是鸟儿衔来,或许是风儿吹落到这里落下的草木种子,在薄薄覆土里发了芽生了根,枝丫伸到外面,向阳而长。远观整个山崖,如一幅年代久远的写意山水画,斑驳、淡雅、古朴、极富韵致和趣味。
这处山崖位于沟道东侧,高出谷底十多米,山崖对面路边的红色岩石上,写着“哑呼崖沟”字样,应是户外旅行爱好者标识地名所为。
清代光绪年间编撰的蓝田县志中,此山崖被称为“鸦护崖”,是因其外形似一矗立的石锥,东南与绵延的山体相连,位置正处于两道山谷的交会之处,经常有鸦鹊盘旋、栖息,人们便称其为“鸦护崖”,后世谐音误化成了“哑呼崖”。
山谷空寂、静谧,松涛阵阵,空无一人。只有喜鹊、乌鸦和不知名的飞鸟掠过时,几声长长短短的啁啾鸟鸣声回荡在山谷中。向西转过“鸦护崖”,山路盘旋,逶迤前行,人字形交合的山谷略缓了些,两边山坡上,草木葳蕤,白皮松、栎树、油松等高大的乔木郁郁葱葱,厚密的枝叶向外伸展,阳光透过树枝间隙,在林木下厚厚的枯叶腐枝上留下斑驳相间的光孔。
橘黄色、乳白色的百日菊,点缀在路边的野草丛中,不时见到一株株的核桃树、板栗树,树冠如盖,枝头挂着累累的果实。密林中突然窜出一只松鼠,嘴里叼着一颗核桃,怕是受到了惊扰,瞪着惊恐的小眼睛,慌乱地跑向对面的山坡。
王维的《鹿柴》我在上小学时已背诵过,多年来,一直心心念念,奢想前往这一秘境寻游,终遂夙愿。虽是初次登临至此,却丝毫不觉陌生,就如见到神交已久、暌违多年的故人。有话语声隐隐传来,似乎就在不远处,但感觉又在云雾缥缈的山巅,抬头搜寻,四处张望,难觅踪迹。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踏入了王维笔下的那片诗意天地。金榜题名的王维,在历经人生磨难、官场沉浮之后,中晚年居住于辋川的庄园,是为王维辋川别业。从此,寄情山水,参禅悟道,过上了半官半隐的悠闲生活。
居辋川数年,他将这片庄园修葺改造,并对应辋川二十处景致,写下了二十首辋川山水的诗作,这二十首诗与其好友裴迪唱和的二十首诗,称《辋川集》,其诗意纯净超然,禅意深远,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之作。
思绪在王维的诗词中徜徉,脚下兜兜转转在现实的鹿柴中。山谷里,一丛花草、几株树木、数处山崖,仿佛都浸染着诗意,清幽、空灵、寂静,人与山步步相随的意趣、远离世俗的轻松、格物明理的愉悦,一时间将我包裹起来,身心感到前所未有的澄清、明亮。
前行至谷顶山脊的垭口,几处青瓦土房掩映在枝繁叶茂的树冠之下,约莫有十来户,只是房屋显然已长久无人居住、照料,墙皮皴裂,铁锁把门,狗尾巴草及不知名的荒草遍地疯长,看情景这里成了一种念想。院落西侧,一株高大的国槐,虬曲苍劲,树干有数抱之围,树龄已高。皴裂的树皮,如老人脸上深深的皱褶,它见证了这里曾经的风霜雨雪、时光流转、烟火人间和岁月变迁。
再向山下走,已无成形的道路,我俩不敢涉险。眼望四周,翠峰耸立,山挽山,山抱山,山叠山,峰回路转还是山,群山如浪。天上白云苍狗,忽南又北,飘忽西东,山峦阴阳昏晓,让人神思悠悠。
回程再经“鸦护崖”,夕阳斜照,幽暗茂林下的青苔便有了金黄色的光晕,神奇而自然的景象让我惊叹。鹿柴的禅意真实地显现在我的眼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苍山依旧,青苔墨绿,一咏一叹之间,时光已隔千年。
河口村鸡鸣犬吠,袅袅升起的炊烟,飘荡在村庄的上空。村口那棵老桑树,巍然挺立,虬劲苍郁,摇曳多姿,是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它和村口伫立的石狮子,一起守护着这个古老的乡村。
辋川河桥两侧护板上,依次展示着王维在辋川所作的二十首诗作,图文并茂,古韵悠长,让我流连忘返。在须臾不停的光阴里,《辋川集》和那滔滔的辋峪河水,仍在滋润着后世的人们。
回首鹿柴,农夫荷锄归,倦鸟相与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