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7年04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党建+脱贫”小康梦更近
——商南县深化“五个五”党建打造“三创三优”品牌系列报道之一
文章字数:1699
    江学树 余海龙
    暖春时节,走进商南县脱贫攻坚主战场,处处是热火朝天、紧张忙碌的场景:富水镇黑漆河村积极培育食用菌种植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试马镇郭家垭村全力抢修产业路,完善村级基础设施;赵川镇前川社区强力推进河域整治,优化人居环境……这是商南县推行“党建+脱贫”模式,深化“三创三优”活动,掀起的竞相追赶、赶超发展新热潮。
    今年以来,商南县按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紧紧围绕实现稳定脱贫、公平脱贫、温馨脱贫、光荣脱贫目标,以“培育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环境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行“党建+脱贫”模式,着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增收优势、发展优势,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当好“主力军”“冲锋队”,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牵住产业脱贫“牛鼻子”
    产业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走进商南县湘河镇地坪村莲鱼共养基地,看到有人在种植莲菜,有人在喂养游鱼,一片忙碌而又祥和的景象。据村党支部书记曹振祥介绍,莲鱼共养基地共80亩,采取生态水产养殖办法,水中种植莲菜、养殖冷水鱼,年均收入20余万—
    元,入股贫困户年均增收3200余元,2016年就带动了10户41人脱贫。这是该县产业脱贫的一角。
    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落后的实际,商南县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的思路,推行“党建+产业培育”模式,扎实开展以“把党组织建在产业园区、涉农企业、移民安置点和农民工聚集地,把党小组建在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重点产业基地上,以党建带脱贫、以党员带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两建两带”活动。积极落实“借还”和“建带”措施,持续深化“三产联动”模式,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大力扶持木本油、中药材、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使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
    目前,全县建立了十里坪镇梁家坟、过风楼镇柳树湾、富水镇桑树等一批示范点,新建产业党支部6个、产业党小组12个,组织1860名党员与2028个贫困户结成联系对子,发展茶园24万亩、食用菌近亿袋、油茶5万亩、油用牡丹3万亩,同时还培育了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啃掉基础设施“硬骨头”
    完善基础设施是推进脱贫攻坚的突破口。近日,笔者在商南县看到:西关棚户区改造项目工地上,吊塔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为加快房屋建设进度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着;商南县三官庙村人畜饮水工程点上,工人们齐声吆喝着将蓄水池一点一点的往地底挖深……
    民生工程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面对县域内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商南县按照“围绕民生抓党建,抓好党建惠民生”的思路,采取“党建+民生工程”模式,大力实施百家机关结对共建、百件实事强基惠民“双百工程”,加强农村、学校、医疗等领域党建,充分发挥党建领航作用和党员引领作用。集中力量抓好“十大民生工程”和“六件大事”,全面实施69个卡内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加强贫困村水、电、路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据了解,通过“党建+民生工程”,全县重点实施民生项目143个,69个卡内贫困村的水、电、路、讯等基本达到全覆盖,群众幸福指数得到进一步提升。
    突破环境整治“老大难”
    “山越来越青翠了,水越来越清澈了,街道也越来越干净了,这座城市真是越来越有魅力了。”走进商南县大街小巷,不时的可以听到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赞叹。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最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验证脱贫攻坚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打造优质人居环境,商南县按照“党组织推动、党员带动”的思路,采取“党建+环境整治”模式,建立党员卫生责任区制度,将村(社区)、单位划分为若干个党员卫生责任区,设立党员包抓责任标识牌。大力推行人工湿地、小型污水处理、垃圾热解焚烧等先进方法,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清洁工程”以来,全县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治理活动3次,清理各种垃圾7900吨,整治店外经营125家,拆除乱搭乱建、土坯房、破烂房46座,清除野广告7000余条,县域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