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2018年02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足绣花功夫 攻克坚中之坚
—柞水县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文章字数:3147








  
  ——8个贫困村摘帽、9311名贫困群众高质量的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2.6%降至15.8%,下降6.8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季度考核连续排名省、市前列,陕西省深度贫困县第一,代表陕西顺利通过国家巡查,获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全省深度贫困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全省脱贫攻坚基础设施“三提升”工程开工动员会等5个脱贫攻坚现场会先后在柞水召开。
  ——“三联三帮三带”科技扶贫、全域旅游“四联”扶贫等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三建三带”就业扶贫、“四抓四树”精神脱贫、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等工作经验面向全省推广,柞水作为全国三个县代表之一受邀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就脱贫攻坚工作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
  初春时节,寒意正浓。回望柞水县2017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让人倍感温暖和振奋。
  这一年,柞水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狠下“绣花”功夫,相继发起春季攻势、夏季行动、秋季冲刺和冬季决胜四场战役,强化“四个四”举措,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部署落地落实,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告捷。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全县干部群众一年来的艰辛努力,正如县长崔孝栓在柞水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说:“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肩负党的事业,心系贫困群众,满怀热情、倾注真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党建引领,强化四个担当
  一是强化领导政治担当。严格按照习总书记“五级书记抓扶贫”要求,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一班人齐抓共管、一票否决的“三个一”机制,抓督导、抓检查、抓考核的“三抓”机制,查村产业项目落地、查户产业覆盖、查贫困户收入账单的“三查”机制,县级主导、镇办村(社区)主体、包扶单位和个人主抓的“三为主”机制,扎实推进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单位包村、机关干部包户工作,形成了划片分区作战、齐心协力攻坚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强化“两委”主体担当。扎实开展“两力两率”排查提升行动,分两批对51个贫困村“两委”班子开展综合研判,查找问题124个,制定整改措施4大类82条,实行台账管理、动态清零,贫困村班子结构持续优化、战斗力持续增强。三是强化“四支队伍”责任担当。出台了“四支队伍”《管理考核办法》《关爱激励办法》和《在脱贫攻坚中选拔任用干部实施办法》,调整47名科级以上领导和34名后备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实现贫困村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长全覆盖。同时,选派272名业务骨干驻村,为全县51个贫困村充实大学生村官51名,实现了“四支队伍”力量深度整合,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四是强化党员责任担当。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县广大党员主动认领脱贫攻坚帮扶任务2700个,带动群众发展致富项目580余个,解决实际问题1600余件,形成了在脱贫攻坚中争当“合格党员”的生动局面。
  精准滴灌,注重四业并举 
  一是培育产业。坚持“长短结合、统筹推进”和“以长带短、以短养长”的原则,聚焦全县“一主两优”(一主即木耳,两优即中药材、乡村旅游)脱贫产业,大力实施木耳产业“1153”工程、中药材“订单种植”,出台产业发展奖励和补助办法,重点支持6大类200余项产业项目,全县每个贫困村(社区)有一个经营主体,把9046户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户均增收6000多元。二是帮扶就业。探索创新“三建三带”就业扶贫新模式,全年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003人,开发公益岗位235个,实现劳务就业3420人,转移就业2020人,柞水县在全省就业扶贫现场观摩会上作经验交流,“三建三带”就业扶贫模式得到推广。三是夯实基业。严守搬迁户建房面积和自筹资金“双红线”,注重产业跟进和公共服务配套,84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67户分散安置贫困户全部入住;完成了986户农村危房户住房改造工程,兑现资金1394万元,保障贫困群众住房安全。四是资助学业。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生建立县长、镇长、村主任、组长、校长、家长齐抓共管责任制,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全年为3238名贫困学生发放补助、减免学费287万元,为789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560万元,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相传。
  补短强弱,打好四场硬仗一是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强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实施79个贫困村(社区)水、电、路、讯等基础工程,建设通村水泥路54公里,新修改造桥梁15座,架设高低压线路180公里,建成饮水工程25处,电力入户、安全饮水、网络通信率达到100%,25个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成投入使用,贫困村人居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二是打好健康扶贫硬仗。全面落实“一降二提三免”“三个一批”等健康扶贫政策,深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严格落实“四三一”医疗保障制度,全县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100%,签约服务慢病1430人,兜底保障重病1057人,为3078名贫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310万元,做到了因病“两手抓”、因残“全覆盖”、兜底“两衔接”。三是打好扶志扶智硬仗。深入开展“以村规民约立本、以道德评议育人”为主题的精神脱贫活动,评选表彰脱贫之星和致富能人180余人、“五好文明家庭”和“最美家庭”422户。在县电视台创办《脱贫攻坚进行时》《记者话脱贫》《决战脱贫攻坚》等栏目,在所有贫困村建立“爱心超市”和“孝德养老基金”,实施“邻里互助行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深入开展“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教育活动,组建5支精神文化脱贫巡讲团,举办宣讲823场次、脱贫户与贫困户“两户见面会”121场次,激发自主脱贫的斗志,补齐脱贫攻坚“精神短板”。四是打好“三变”改革硬仗。深入探索方便易行的股权量化办法,培育经营主体263家,全年实施产业脱贫项目25个,折股量化土地、林地2.8万亩,发放股权证近7000份,量化资金4678万元,5873户贫困群众由农民变为了股东,兑现股份收益1052万元,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工程开工动员会
  主动探索,创新四个模式
  一是创新“三带一创”产业精准脱贫模式。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大户带动和创新金融普惠产业扶贫机制,全县实施“三带一创”模式,扶持各类产业项目1.2万个,发展核桃板栗建园1.1万亩、中药材3.2万亩、食用菌1280万袋、畜牧水产养殖100万只(尾),实现增加值7.3亿元,4个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新田地获评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创新“四联”旅游扶贫模式。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全面推行“全域联动、产业联接、景区联带、入股联营”“四联”旅游扶贫模式。累计投资5.8亿元,把全县81个村(社区)建成了风格各异的美丽村落,解决652名贫困群众在景区就业,带动2500余名贫困群众从事涉游服务业,吸纳2700户贫困户参与旅游企业入股联营,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三是创新“3+链接”科技扶贫模式。每年预算不低于500万元专项经费,推行“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三区人才+产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产业大户”的“3+”科技扶贫模式,与省科学院等12家高校院所和国家级园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建成2个院士工作站,带动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0家,帮助企业争取投资2.6亿元,派出科技特派员12批342人,带动贫困户1232户3765人。四是创新“多渠道”金融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县扶投、城投、交投等6家县级投资公司职能,创新推出“农户贷”“产业贷”等金融产品,县财政设立5000万元的风险储备金,分别拨存县农商行、农行、邮储银行、长安银行柞水办事处,用于贫困户贷款风险抵押及坏账准备金。县财政对贫困户贷款全额贴息,对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贴息50%,全年发放农户贷2.76亿元,产业贷32笔1502万元,基本实现“应贷尽贷”。
  扶贫仍在路上,攻坚正在进行。“我们深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脱贫攻坚就是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我们将聚焦深度贫困,下足绣花功夫,攻克坚中之坚,确保在2019年高质量地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在2018年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就脱贫攻坚工作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柞水县委书记陈璇作出了庄严的承诺。
  史高纯 宁江平 徐启东